第三十二章 初见(2/2)

作品:《三国之残汉再起

,最讨厌别人打断孤。所以,三十里,少一尺都不行!”

祭林怒目相视。

“看样子你很有意见啊。”刘辩悠然道。“给你两个选择,要么三十里,现在就跑。要么,你继续站着,一直站到明日午时,等气消了以后,再跑四十里。”

“嘶..”众人闻言,都是倒吸一口冷气。心里均想到:“真够狠的。看样子,以后决不能惹史侯生气,不然会死的很惨的。”

“怎么,你们也有意见?”刘辩看向众人。

众人赶紧摇头。

“既然没有意见,那还不赶紧去跑。怎么,还想让孤给你们一人搬一张案牍在此地喝酒不成?”刘辩怒声道。

众人一愣,立马转身,跑了起来。

“你呢?还有意见吗?”刘辩转回头看向祭林。

祭林一言不发,冲他一拱手,转身跑了起来。

“殿下,会不会太过了?”看着祭林一脸怒气地跑步离开,刘陶一脸担忧。

刘辩笑了笑:“先生,不用担心。这帮骄兵,若是最初不能折服他们,留在身边也就没什么意义。至于祭林..”他看了看远处倔强的身影。“若是能磨出来,可不失为一个可造之材啊。但是最后如何,那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刘陶一愣:“我还以为,殿下很讨厌他呢。”

“怎么会?”刘辩笑道。“能够为同袍出头,我就喜欢这样的。”

“但愿他能磨砺出来吧。”刘陶望了望身影已经消失的角落,心中暗道。他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毕竟也是颍川人,颍川人能出头,他也欣慰。

“对了先生,征虏将军颍阳侯和祭太仆到底是什么人啊?”回到寝宫中,刘辩问到。

“殿下,征虏将军颍阳侯的画像,云台上就有。”刘陶道。

刘辩一愣:“什么,这征虏将军颍阳侯竟然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刘陶点点头。

云台二十八将,在后世提及东汉时,经常被提及的一个名词。

云台二十八将,指的是王莽纂汉之后,世祖光武皇帝在光复汉室的过程中麾下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二十八个人。

在永平三年(西元60年),当时显宗孝明皇帝为了纪念他们,命人在南宫云台阁中画像二十八幅,以彰显他们的功劳。

后来,又有四人画像入云台阁,不过并不计入二十八将。

所以,这云台阁画像,一共是三十二人。

《后汉书》,范晔为二十八将立传,称他们“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智能之士也。”

而昭明太子在其所著《文选》卷五十的《史论下》中,也提及此事。

自此后,世人常拿着“云台二十八将”与“汉初三杰”相比,虽然地位不如后三位,但是除了征南大将军舞阳侯岑彭被公孙述派人刺杀早亡外,其余二十七人均得善终,不复重蹈韩、彭覆辙。

“征虏将军颍阳侯,姓祭,名讳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少爱读书,后为县吏。投奔世祖皇帝后,平定渔阳,讨伐陇蜀,协助世祖皇帝兴复汉室,以功封颍阳侯,为征虏将军。显宗皇帝永平三年,得以入云台阁。”

“征虏将军为人正直,清廉节约,所得赏赐皆分与将士,不治家产,家中更无私财。一生皮裤皮被,夫人也是裳不加缘,简朴至极。”

“建武九年(西元33年)春,征虏将军病逝于军中。灵柩至河南县,世祖诏遣百官拜祭,后亲临,扶灵柩而哭泣哀恸。丧礼成,又以太牢之礼亲自祭祀,如中宗孝宣皇帝治霍光丧事。诏大长秋、谒者、河南尹护丧。安葬时,世祖皇帝车驾再临,增以将军、侯印绶,谥封壮侯。”

“后世祖皇帝曾叹息,‘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而祭太仆,正是征虏将军的堂弟,名讳肜,字次孙。因兄长征虏将军之故,建武初年以黄门侍郎之职随侍世祖皇帝左右。”

“建武九年,世祖皇帝为了纪念征虏将军,任命其为偃师令,要他四时祭拜征虏将军。素有谋略,任职五年而县内无盗贼,以功升襄贲令。”

“建武十七年,鲜卑、匈奴和赤山乌丸联合,屡次犯边,劫杀官兵百姓。世祖患之,以肜有才能,拜为辽东太守。到任后厉兵秣马,广设哨卡,屡次击退来犯之敌。”

“建武二十一年秋,鲜卑万余骑兵来犯。肜帅数千人迎战,亲冒箭雨,冲锋陷阵。鲜卑大败,落水淹死者大半。此役杀敌三千余,缴获马匹数千。自此威震辽东,鲜卑不敢犯边。”

“永平十二年,拜为太仆。”

“永平十六年逝世。其子孙多在边地为官吏,均有名望。”

“显宗孝明皇帝曾言,‘太仆,吾之御侮也。’”

刘辩听完之后,感叹道:“不想竟是满门忠烈呀。若世人皆如祭氏子孙,鲜卑何敢侵夺我边地,杀掠我边民!”
本章已完成! 三国之残汉再起 最新章节第三十二章 初见,网址:https://www.dushuwo.net/3/392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