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宗室营里的历史人物(1/2)

作品:《三国之残汉再起

刘辩之所以能够组建宗室营,其实还是有赖于朝廷对于宗室在政治仕途上的放松。

纵观两汉四百余年,对于宗室在政治上的管理,是一个从利用到限制再到利用的过程。西汉从利用到限制,而东汉则与之相反是从限制到利用。

西汉初年,太祖高皇帝“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大封皇室为王,欲以之为藩辅,从而加强皇权。但是在太宗文皇帝后,藩王渐成尾大不掉之势,与中央朝廷的皇权矛盾日渐激化,最终在孝景皇帝时发生“七国之乱”。平定“七国之乱”后,孝景皇帝开始着手削藩,孝武皇帝是又退出“推恩令”,到了西汉末年,已是“宗室衰弱,外无强蕃”,“中外弹微,本末俱弱。”

因此,王莽“亡所忌惮,生其奸心”,终于篡汉自立。

东汉朝廷对于宗室的使用上,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孝桓皇帝延熹年间以前,这个阶段总体上对宗室是严格限制的;第二个阶段则是在孝桓皇帝延熹年间以后,这个阶段上对于宗室虽然限制,但是却也放宽了限制。

光武中兴初期,世祖皇帝曾鉴于王莽的教训,短暂的放松了对宗室的限制,不过很快就又严格限制宗室参与政事,与建武七年明确“宗室不以理司”,就是不让参与政事,与西汉“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的宗室政策是一脉根承的。

五服以内的宗室必须安分守己地“居国界”,不得充当“流客”而相互串通,否则即取消其所应享受的特权。

而在犯罪的处理上,五服外的宗室如犯罪,官吏可直接“以法令治”,不必上报宗正;五服内“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

延熹以前,东汉对于宗室的使用上是一般不允许宗室担任公卿、州牧和刺史,“自汉兴以来,宗室子弟无得在公卿位者。”自建武到延熹年间这一百三十多年间,宗室任公卿者只有十余例,可谓是寥寥数人;担任刺史或州牧的更是只有一人担任过司隶校尉。

东汉朝廷对于宗室政治上严苛,却在经济上优待。但是,这一百多年的事件中,发生过多次侵占宗室的事情,朝廷都充耳不闻,甚至默许。

但是自延熹二年开始,孝桓皇帝敕命州郡属县考核宗室受侵之事,立即纠正,并上报集簿。

在此之后,孝桓皇帝又采取了一系列在政治上利用宗室的政策,开始使用宗室担任公卿、州牧和刺史,公卿缺员时,皇帝常欲任用宗室。

其实,对于宗室的利用,也是有迹可循。东汉中后期,可以说是灾异连年,民不聊生,进而导致反抗不断,再加上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宗室对于自身政治地位的底下十分不满,宗室总不断有人提出要求增加宗室在政治上的话语权。

刘陶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刘陶还是太学生的时候,就鉴于“梁冀专朝,而桓帝无子,连岁荒饥,灾异数见”而上疏陈事。

奏曰:“臣闻人非天地无以为生,天地非人无以为灵..陛下既不能增明烈考之轨,而忽高祖之勤,妄假利器,委授国柄,使群丑刑隶,芟刈小民,雕敝诸夏,虐流远近,故天降众异,以戒陛下……古今一揆,成败势同。愿陛下远览强秦之倾,近察哀、平之变,得失昭然,祸福可见。”

所谓“强秦之倾”、“哀、平之变”,这其中就有宗室政治地位羸弱一条。

始皇帝非分封而置郡县,二世将宗室屠戮一空,导致中央对于山东六国控制不足。先朝孝哀皇帝、孝平皇帝时,宗室羸弱几乎毫无地位,这才导致王莽摄取权力最终篡汉自立。

刘陶之外,还有多名宗室上奏类似奏疏,但是都无疾而终。

不过,在实际中,宗室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政治生活中日益显示重要作用。如刘淑跻身天下名士的最高头衔——“三君”(窦武、刘淑、陈蕃)之列,孝桓帝“以淑宗室之贤,特加敬异,每有疑事,常密谘问之”。

而在当今天子入承帝统的过程中,刘鯈参与定策。“(桓)帝崩,无嗣,武召侍御史河间刘鯈,参问其国中王子侯之贤者,鯈称解读亭侯宏,武入白太后,遂征立之,是为灵帝”。建宁元年,窦武谋诛曹节、王甫等宦官,宗室参与者有刘鯈、刘淑、刘佑、刘猛、刘瑜、刘儒等六人,光和二年,刘鯈弟司徒刘郃又与刘纳、陈球、阳球合谋诛宦官。

这些,正式刘辩设立宗室营的基础。

所以,当初刘辩慷慨陈词,想要建宗室营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的时候,天子刘宏才会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高望,去长秋宫。”想到宗室营,刘辩这才想起来,还有件重要的事情要做。

他需要一些老于军伍的士卒,第一时间,他就想到了何进——身为大将军,可是掌控着整个大汉朝的武装力量。但是,他若是直接上去讨要,虽然没什么可不可以,但是终究有些不妥,而通过何皇后无疑是最佳选择。

在长秋宫,通过撒娇卖萌,刘辩哄得何皇后眉开眼笑,最终同意帮他向何进讨要数十名老于军伍、作战经验的兵卒和军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国之残汉再起 最新章节第十八章 宗室营里的历史人物,网址:https://www.dushuwo.net/3/392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