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科举试(2/4)

作品:《满唐华彩

的状头,及第都不可能。

薛白仔仔细细地填完十道题,中间写错了三个字,于是重新誉写了一遍,之后反复检查,看姓名籍贯是否填对,保不会出现犯忌讳的情形。

至此,他方才搁下笔,长舒一口气。

他做了万全的准备,从找家世开始,到争名望、圣眷,连题目都提前搞到手了,

却还是表现得非常慎重。

考场上已有不少人都交了卷,此时还答不出的基本就是不会了,抓耳挠腮也没法子。

不过大唐狂人确实多,有几个考生一字不答,待到收卷了,只管大言不惭地说他们的诗赋天下无双,要用诗赋来赎贴所谓“赎贴”也是大唐科场惯例,有些士子名声高,本已拟定了要中榜,结果贴经就没能通过,考官只好试诗放他们过,

在薛白看来,这就是明目张胆地作弊了。

.*..

次日考的是策问。

薛白拿到卷子,展开来一看,目光先是落在第一道策问上。

“问:吐蕃之为大唐忧也久矣,备御之耶,则暴天下之兵数十万,悲号父母妻子,烦馈衣食之劳,百姓以虚;弗备御之耶,则必将伺我之间,攻城陷邑,掠玉帛子女,杀老弱,系累丁壮而归。自古帝王岂无诛夷狄之成策耶?何边境未安若斯之甚耶?子等藏器待时,呈才应命,尽陈古今之事,备详攻守之策。“

再看后面四道策问题,果然与他得到的试题一样若皇帝真是认真地问吐蕃之事如何,薛白会从吐蕃的气候、地势、宗教、民生等等各方面给出解答,依他的主张,要灭吐蕃当以岁月毙之,穷尽数十年,甚至两三代人之功。然而事实上,李隆基心里早有成算,连王忠嗣的建议都不听,岂可能听几个士子的?

这又是一个陷阱罢了。

今日这策问试,除了考士子的学识、见识,还有分寸感,

薛白在乎自己的前途,没有多嘴,顺着帝王的心意,提笔而答。

所答文章中,全是科场老手们总结出来的最好用的句子。

臣谨对:臣闻玉弩垂芒,耀明威于紫纬;金方戒序,凝杀气于丹霄。伏惟陛下陟神明之耿命,顺下人之乐推,总不测之谓神,包混成而为道。全??本??????????.????然后运天地日月以临之,泄雷雨水火以育之,宣道德仁义以绥之,张礼乐刑政以肃之.

“制策日:思谋臣以制敌,折冲于樽组;索名将以守边,降伏其戎寇。陈汤之斩单于,傅介子之刺楼兰,冯奉世之平莎车,班超之定西域,皆为有汉之隽功。煌煌大唐,英杰辈出,昔信大征北狄,克清蛮酋,牧马不敢南下,今军陇阪至于石堡,险阻要害..

总之是一份策问写得洋洋洒洒,从用人写到屯兵,俱是歌功颂德、固有之策,毫无新意。



天色渐暗,礼部南院的正厅中,吏员正在忙碌地收卷,考官们则登上楼阁,俯瞰而视,恰能扫视到正在房房中作答的土子们。

达奚珣不去看那些士子,而是在矮案旁坐下,亲手煮着茶汤,观察着楼阁中的官员。

名单其实已拟好了,虽是由右相决定,但右相是通情达理之人,基本能让各方都满意。

皇亲国戚、名门望族,哪怕朝堂政敌都有举荐的士子,该博弈、交换的,在开考前已完成了,考场上再做些简单的调整,决定名次即可达奚均最在意的反而是杨钊,这个新任御史中丞非要让儿子考明经,又不肯避嫌,此事闹到不好,是要影响他的名声的。

“左相来了。”

随着这一声唤,陈希烈登上楼阁,风度翩翩,含笑摆手,让众人不必多礼,之后向崔翘问道:”一切可还顺利?”

自开考以来,崔翘的脸色从始至终都有些阴沉,此时闻言抬起头来,只是简单应道:“尚可。“

他是清河崔氏嫡子,他父亲崔融乃是武周朝的重臣,与苏味道、李娇、杜审言合称为"文章四友”,名重四海;他母亲则出身京兆杜氏。

总之他出身不凡,在当今朝堂上属于牵扯党争较少的人,对李林甫虽客气却算不上完全依附,对陈希烈甚至有些瞧不起。

“圣人允了薛白一个状头,此事也只能如此了。”陈希烈道:“他的贴经如何?”

&e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满唐华彩 最新章节第173章 科举试,网址:https://www.dushuwo.net/404/40464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