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C/R俱乐部(1/3)

作品:《材料为王

郭逸铭虽然事务繁忙,但从未放松过对这些青工们的关注。[本章由为您提供].在他看来,如果说研究所现在这批老研究员们,撑起了西部计算机集团,为集团的创业、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现在这批青工们,则是集团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中流砥柱的骨干力量。

中美电子研究所是从事高科技研发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就连生产线上的cao作人员,都不是一般的工人可以胜任的。

然而在国家包分配的时代,国内的大学生只可能被分到各个国营企业,而不可能分到一家外资企业来!

这就迫使他需要另外想办法。

他的办法就是一方面大量聘请那些退休的老研究员、老技术人员、老工程师、老技术工人,这些人有经验有积累,一来就能用,要价也不高,非常实用。另一方面,则积极培养自己的人才,这就是他始终关注着这批青工,并用各种方法手段,来促使他们充电、学习,快速成长起来的原因。

这批青工的素质都很好,他们大都出自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受家学渊源影响,底子和求知yu比常人家庭的孩子强得多。在他们求学期间,父母也是他们最好的家庭教师,学识、耐心都超过了其他家长,因而成材率相当高。

当然,他也可以就靠着那些老退休人员,一茬一茬的换,等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不再包分配以后,自然就可以到各个高校自主招聘到满意的人才。

但这个期限太长了,他等不起。

对于科学家来说,生命中最黄金的年纪是在四十来岁。这个年纪,该学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了,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也到了厚积勃发的地步,而且这也是他们最渴望拿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年纪。

只要稍加ji励。再给与正确的引导,他们就能发挥出无穷的动力,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而超过了这个年纪,到了五十岁、六十岁以后,水平一般的研究员会失去动力,变得甘于平庸。表现优异的研究员也会因为累累成果,在名利双收的情况下,或是因为应酬太多、或是年来体衰,无法再长期从事艰辛的研究工作。甚至有些人会为了维持自身的权威,从学术带头人转变为学霸。容不得其他人对他的观点提出丁点质疑。

从某个方面来说,许多老科学家到晚年,反而成为了阻碍科学进步的最大障碍!

就拿中美电子研究所来说,聘请的研究员绝大多数都是五十岁、六十岁以上,经验丰富的老研究员。但近期被降聘的两位老研究员,却都是六十多岁、业内具有一定口碑的老科研工作者。四十来岁的研究员只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还不到,可真正接二连三出成绩的,却大多数都集中在这个人群。

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xing

如果不是因为子nv顶替,这些年富力强的中年科学家们,都应该是各个科研单位的顶梁柱。怎么有可能来到中美电子研究所?

郭逸铭能请到他们,已经是捡了一个大皮夹,未来这种情况也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这就意味着,即便他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这批青工,到他们成才、在四十岁左右进入科研黄金年纪,仍然会让研究所的技术中坚力量,出现近二十来年的断层。如果把这个人才储备时间再往后推十多年,那整个中美电子研究所。将在长达四十余年内,都无法打造出一个稳定、可靠的科研体系。

这样一个研究所,怎么能成为实现他未来目标可靠的臂膀支柱?

因此在近期,他的视线很大程度上都集中在这批青工的考核,以及后续培养上。3∴35686688直到整个考核都顺利完成,青工们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大都报名参加了公司夜校的培训,他才将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

除了科研进展,近期需要他关注的方面还很多。

美国方面,奥尔森、霍克等组织的个人计算机标准的讨价还价,还在艰难进行中。个人计算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此刻已经成为所有计算机厂商的共识,为了在其中捞到足够多的利润,大量的计算机公司积极投身其中。

奥尔森利用其影响力。霍克积极协调各方的利益,希望尽快达成各个厂商的共同认识。但看这个架势,这场会议可能还会持续很久,也许要好几个月也说不定。毕竟历史上,个人计算机的标准从未讨论过。ibm带头,其他兼容机公司跟进,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行业标准。

现在由于郭逸铭的搅局,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严重偏差,从传统架构变成了hun合架构型,ibm的架构最终黯然落败。

造成这种变化的,并不是hun合架构太好,而是这个利益团体的力量太大!

正因为如此多计算机公司都得到了好处,不遗余力推动它的壮大,才让蓝se巨人不得不吞下苦果,承认失败。可另一方面,d之后,它们的影响力,却大不如历史上的ibm,作为整个hun合架构利益团体的jing神领袖还可以,但如果想要罔顾其他厂商的利益,随意制定个人计算机的标准,那也是痴心妄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材料为王 最新章节第一百三十三章 C/R俱乐部,网址:https://www.dushuwo.net/192/19238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