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建设吉林府,义务兵试行(1/2)

作品:《我真是大昏君

岳爷爷要直捣的“黄龙府(今吉林高官春市农安县县城内)”,已被广宁的联合骑兵部队占领,周长三点五公里的残破城池经过修缮,重复旧名龙安,并设府治。

明军在龙安驻兵三千,作为科尔沁部的后盾,确保科尔沁大草原成为防范察哈尔部的前卫,或者叫缓冲。

占领龙安时,皇帝着实高兴,在报纸上还发了评论,提到了岳爷爷,并准备将岳爷爷定为武圣,立庙相祭。

要知道,金国也是女真人所建,建奴也被称为后金。重提岳爷爷,重提黄龙府和上京,对于剿灭建奴残余,也就具有了象征意义。

低低的议论声刚起,毛文龙目光一扫,众将赶忙正襟危坐,啉声肃容。

“朝廷既设吉林府,方圆百里,或至少五六十里属于吉林府,也是正常。”

毛文龙缓缓说道:“万岁的意思,主要是向东西横向扩展,西面若至海边,建港立城,水师便能航行运输。诸位可以看看地图,若有水师载兵运粮,剿灭建奴残余,便是事半功倍。”

海西女真,可能指的就是大海西面陆地上的女真部。建奴窜逃至此,现在还只面对由南向北推进的明军的压力。

可如果打通海陆联系,水师有了稳固的基地港口,建奴残余就要面对从海上绕袭的明军,覆亡的时间也会大大提前。

毛文龙和将领们是这样想的,可皇帝却已经不把建奴残余看在眼里。他要的是开疆拓土,要的是纵横海洋的水师,以及水师停靠的各处的港口。

由吉林府直推到大海,陆军再加水师,对于向远东拓展的意义和作用,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到的。

远东,当时人可没这个地理概念,更不知道这块冻土下面的资源,对于几百年后的大明帝国,意味着什么。

不管子孙是否败家,皇帝的宗旨和原则便是趁着军队强大,多抢一些是一些。

何况,土豆、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基本上也不会出现历史上战乱导致的人口大减少。

皇帝又准备逐渐地取消人头税,老百姓不会因为生育而导致赋税大幅增加,大明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是不可避免的。

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将比历史上更早地尖锐,什么走西口、闯关东还是自发的求生存。如果政府加以引导并提供帮助,整个北大荒的土地都不够。

到那时候,远东苦寒,也是能够生存的,也会有人前去居住生活。

“若只等着移民垦殖,本帅觉得三年也未必够。”毛文龙再次扫视众将,沉声道:“所以,本帅决意向朝廷上奏,吉林府的建设,我东江镇当为先锋。”

张盘轻轻点头,赞同毛帅的决定,也明白毛帅话中的意思。

北进的计划放缓,皇帝认为已达到了目标。但毛文龙却说方圆百里,至少是五六十里,也就是要以吉林为基地,再向北推进百八十里。

这样一来,地域就太宽广了。光是他的一个混成协,再加上归化女真人部队,人力也是远远不够。

毛文龙要把军队再拉上去一些,至少就是一个混成协的近万人马。可能还会再征数千女真人,起到分散其族的目的。

即便如此,张盘依然觉得不够,但他却不会建议继续增加。

辽东的重建尽管颇有起色,反正归降的女真人也没有作乱的资本和理由,但辽东也不能太过空虚。

但张盘并不知道,毛文龙要上奏朝廷的,不仅是向北增兵,还有在辽东率先实施义务兵制度。

皇帝有这个想法,却没有贸然实施,向臣子们征询意见,也是应有之义。

兵部尚书熊廷弼认为这个制度好,可要全国施行却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南方,重文轻武的风气更浓,老百姓生活也不差,当兵可不受欢迎。

相对来说,在北方应该能够容易一些。但要大范围实施,招上来的那么多兵,又不是战争时期,朝廷财政的压力很大。

最后,熊廷弼建议先在辽东试行。辽东光复不久,战争的创伤不小,但也基本上算是一张白纸,可以重新挥洒规划。

这么多年的战乱,辽东的世家大族、权贵富豪也基本上被摧毁。也恰恰是这个阶层,对于家中子弟当兵,应该是持反对意见的。

熊廷弼提出了建议,皇帝深以为然,也通过密奏形式,向辽东巡抚吴用先和东江镇主帅毛文龙征询意见。

正因如此,毛文龙知道的比较多,也决定拥护万岁的计划,把义务兵制度在辽东率先试行。

如果皇帝同意,在辽东就能多出数万军人,垦殖建设的人力问题也就解决了。

没办法,现在辽东还有着不少空闲的田地,移民的首选可不是象吉林府这样荒僻苦寒的地方。要建设开发,军队就只能充当主力了。

“大帅。”杨国柱拱手道:“我部愿开赴吉林府,加快该府的建设开发。”

纳拉忠明也赶忙请缨,“大帅,我部可再招数千,或是迁居数千百姓至吉林府定居。”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两位将军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真是大昏君 最新章节第三百八十三章 建设吉林府,义务兵试行,网址:https://www.dushuwo.net/192/19244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