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出生(1/2)

作品:《紫冰夫人

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六月十六日,丑时。

四川盆地中部腹地,涪江中游,遂州城西郊卧龙村。

庄户人素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过五六十户人家的卧龙村早已一片静寂。然而,就在最东边靠山脚下的一个院子里,仍然灯火通明,不少人进进出出,吵吵嚷嚷,显得忙乱而热闹。

突然,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划破夜空,把邻居们从睡梦中惊醒。有几户人家亮起灯火,一时间,开门声,低语声,犬吠声迭起。直到得知原来是村东头老宋家新添了人口,这才各自回房,熄灯重新睡去。

就在村东头老宋家的院子里,一个红通通皱巴巴的婴儿正闭着眼睛,张大嘴巴哇哇地哭着,哭得畅快淋漓,就好像突然从囚室里解放出来了一样,既兴奋异常,又害怕得天翻地复。

稳婆田婶是个五十岁左右的妇人,安顿好产妇和婴儿后,由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引领着,来到对面简陋的客厅里吃茶。那里已经围坐了一桌子的女客。

她看到靠墙的桌案上摆满了“分痛”、“催生”的物品:几大盒馒头、彩画鸭蛋、生枣,还有几盘果子,做成了卧鹿、眠羊等动物的模样,几摞小孩的彩衣,几盒药品,不外乎保气散、保生元、催生丹之类的。

便说:“催生礼看着不少,还有一大罐子上好的白蜜呢,也是难得!娘家人真大方。”

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妇人说:“我那小姑子上头有三个哥哥,就数她最小,自小娇养,这回生的又是头胎,家里自然要格外重视些的。”

又招呼道:“婆婆过来坐吧,吃杯茶,将就用些果子、糖糕。”

“娘子是孩子的舅母吧?”稳婆问道。

“我是大舅母,”又指着边上一个年轻俊秀的小媳妇说,“她是三舅母!老二媳妇原本也要来,可巧公公犯了咳疾,婆婆腰痛得厉害,跟前须得有人照顾。”

“不妨事,不妨事!满月的时候,还可办个洗儿会,亲朋好友自然又要来聚一聚,有茶,有果子,大家又吃又玩,岂不热闹!”说话的妇人是主人家同村的远房亲戚,村里人都唤她作华嫂子。

“城里的殷实人家才办什么洗儿会,我们小门小户的,只怕也难……”大舅母强笑道。

“你们灵泉村,我们卧龙村,还有谁不知道,你们黄家这几年种蔗赚了不少银钱?别说洗儿会,百天后再办个‘试晬’也是使得的。”另一个远房亲戚刘婶说。

“又不是男孩儿,办什么‘试晬’”,那个年轻的小媳妇压低了声音说,“那女孩瘦小得可怜,胳膊细得跟柴火棍一样,我看比只耗子大不了多少!只怕活不长久……”

“还不到三斤重!听说她娘为了方便生养,每日吃得很少,跟只猫儿似的,生怕胎儿在肚子里长得太大。”

稳婆又说:“现如今,常有小媳妇怕生头胎太痛得过,更怕闹出人命来,经常少吃甚至不吃的,何止她一个。”

“这个黄莺儿啊,自己高高大大一个人,比她夫君还高些,居然怕孩子长太大不好生养……未免太过小心了些!”华嫂子叹道。

“可苦了这个小女孩儿,就算勉强活了下来,只怕也是瘦弱不堪,病体支离——又不是富贵人家的娇小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可怎么得了。”

几个女人一边吃着果子,一边交头接耳起来。

“我家妹妹就是这样,吃不得苦,受不起罪。别说做针线、做饭食,就是手上不小心切个小口子,都要哭上半天呢!”秀芝的口气虽是淡淡的,若是听得仔细,仍会觉出里面夹杂了丝丝缕缕的怨气。

刘婶说:“俗话说勤快母亲懒儿女,你家小外甥女长大了,自然是又勤快又手巧极出挑的一个人,附近十里八乡的小伙子怕是要争着抢着下聘礼!”

大家都会意地笑起来。

“只怕不妥!”稳婆吃了口茶,突然说了一句。

“什么不妥?”大家好奇地问。

“这十几二十年,我接生了不知多少孩子,还没哪家的孩子哭得像她那样的,那么委曲可怜,那么伤心透骨,竟不似小小婴儿发出的,倒像出自饱经风霜的百岁老人的身体……”

“可不是么,你们听,又哭了——这哭声,还真是令人毛骨悚然呢!”不知是谁说了句。

“婆婆经历事儿多,大约一眼就能看出这孩子的命数吧。”三舅母对稳婆说。

“不是我夸口,**不离十的!”稳婆有些自得起来,“都说‘试晬’管用,说什么如果孩子先拿了书、笔,就预示着孩子长大了喜欢念书,是读书人,说不定以后还能连中三元,光宗耀祖。”

“如果先抓了尺子和剪刀,预示着孩子长大了当裁缝,抓吃的说明长大了爱吃,抓着玩耍的物件,就说明孩子贪玩……其实最不可靠!”

“也有人说,有什么样的脾性,就会什么样的命数,也不可信。依我看,竟是身体决定的命数!首先女孩儿的命数,就不如男孩儿的!身子弱的,又比不得体格强健的。”

大家连连点头称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紫冰夫人 最新章节第1章 出生,网址:https://www.dushuwo.net/196/196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