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传播和逐利(1/2)

作品:《我在大宋搞山寨

赵昚对虞允文这次出使谈判取得的成果基本满意,不光让华国降低了赔款金额,还谈下了购买华国军火的买卖,而且没有让大宋丢掉面子,于是提拔虞允文为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宋副相。

至于虞允文带回来的天演论,赵昚翻看了许久,没有发现所谓的制作武器的方法,于是便把其丢到一旁,并未在意。

不过虞允文还是仔细研习了这套书,并奏请赵昚刊印天演论,特别是格物论中的内容,因为虞允文发现格物论中有许多经世致用的学问,还包括了华国农学最新研究的成果,比如说大棚种植的经验,比如说嫁接,杂交等方面的例子。

其中也不乏对物理和化学原理的描述,不光引用了墨经和梦溪笔谈等文的内容,还提出了物质交换等原理,得到了推崇格物致知的新儒学派的支持,其中就有朱熹。

朱熹在虞允文处拿到了天演论的全本,并通读了一遍后,觉得自己的视野仿佛被打开了一般,因为他读到了从不同角度论述这个世界的学问。

让朱熹最震撼的是天演论中对宇宙起源,大地的设想,大地自转与公转,日食与月食,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等的设想,生物与人类起源概述等自然现象的阐述,有的符合他的设想,有的颠覆了他的三观。

天演论举出不同的例子去说明,而且对古代的浑天说,浑天仪等发明进行了肯定,是对这种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因此朱熹联合新儒学派的陆九渊、张栻、吕祖谦等人以学子之名上书,请予刊印天演论。

就连汤思退和史浩这样的宰辅也出面支持,此事终于引起了赵昚的重视,于是同意刊印天演论中的部分内容。

毕竟天演论是华国的学说,若是大宋全盘刊印,赵昚和朝中大臣反而觉得会有损大宋的威严,助长华国的气势。

于是需要刊印那些内容便交给了虞允文负责,并由他挑选编书的人,虞允文先是挑了朱熹、陆九渊、张栻、吕祖谦等人,接着又拉来了洪适、汪应辰、杨万里、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等人共同编撰。

这些人都是大宋文人的翘楚之辈,大都在读了天演论后感触颇深,而且他们认为若要刊印天演论就必须系统的翻印才行,毕竟天演论已经是系统的理论,如果单独刊印一部分,反而让人不明白其缘由。

于是这些人在此上书,以师敌长技以自强的名义在此上书给赵昚,希望能全文刊印天演论。

天演论的优势就在于,其文中并无叛经离道的内容,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自然规律与人文规律。

在宇宙观方面,古人对天圆地方有多种理解,此时已经有人提出了地心说,也发现了大地自转的规律。

天演论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地球的概念,而是假设如果大地也如同其他天体一样是一个球体,有一套运行方式,才可能符合传统对天体的观察规律。

宋杰制作的原始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打开了人们的观察尺度,也为其提出的一些列假设了观测的工具。

虞允文将望远镜和显微镜带至大宋也是宋杰有意为之。

人文规律方面,从秦朝开始,华夏的封建王朝在大多数时间都是采用的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黄老之法会偶尔会成为一种调剂。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道德和法律两套体系来治国,只不过哪个时候用道德哪个时候用法律,就看不同的情况和统治者的需求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华夏的学界在道德与法律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只不过从明清开始用道德约束人代替律法制约成了一种常态,因此才会有人治。

许多人把这种原因归结为程朱理学的错,其实错的并不是学问本身,而是采用这种学问治国的人。

理学是在儒释道融合后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和人性的总结,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和先进性的。

宋杰来到这个时代后,从梁尚君等人处便接受了理学的思想,因此对理学并不排斥,越是研究理学宋杰反而觉得理学并不是后世认为的那样,只是因为被人为的固化才导致被妖魔化。

而天演论与理学有共同的易学基础,因此大宋研究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的文人对于天演论的接受就变得并不意外了。

将天演论传播到大宋的计划本就是宋杰的目的,当然短期内他也看不到效果,现在只能把它当成埋下的伏笔,具体什么时候能有所收获还要看机会,现在最为关键的是先与大宋停战,然后开展贸易。

毕竟商帮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淮南东西路的领土面积不大,不过却包括了如扬州、合肥、安庆这样的大城市,同时因为水系发达,地形又多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土地肥沃,又处于南北交界的区域,即适合种植水稻,也能够种植小麦,而且像油菜、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十分大,加上交通便利,历史上其富饶程度还高于山东。

只不过在这个时空,山东地区在宋杰的打造下反而成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在大宋搞山寨 最新章节第二百四十三章 传播和逐利,网址:https://www.dushuwo.net/235/235366/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