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大汉是来带给蛮夷先进生产力的(3/3)

作品:《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的国家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所以也没有明确的土地疆界,跟中原商朝至西周初年的情况差不多——也就是国家不太在乎对领土的明确占有,而更关心对人口的占有。

西周初年不就是这样么,天子分封主要是大致划个范围,建国的关键还是有人口,要聚拢起一大群子民。西周末期郑国都能迁移百姓异地建国,便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的扶南人也是,他们根本没有发达的航海造船能力,就算出海也是小木船,不需要港口条件。汉人来了,太史慈一句话要占领深水良港,当地人直接就送了,跟汉人做贸易即可。

刘备看到这些结果时,还不觉得如何。倒是李素亲眼见证之后,心中暗忖:这不就跟达伽马抵达印度后,葡萄牙人在那儿建立果阿港一样么。

航海贸易文明,到了新的地区之后,都是确立对一个贸易港的拥有权就行了,暂时不追求大量占领内陆领土。气候差异和热带雨林的恐怖,没有适应的医疗条件之前,深入内陆就是找死。

在扶南等地,刘备也总算是如愿住上了岸上的临时行宫,得以缓解一下连日坐船的疲惫,好好放松放松。

全部用香木造的行宫,建在五丈高地基的土台上,外围远处还弄了一道半径数十丈的熏香屏障,既不至于太近、烟火味熏到了皇帝。又不至于太远、百密一疏把虫子放进来。

住在高台香木行宫内,每天还可以眺望看见扶南和狼牙修的本地人在那儿摘椰子、顶着种胡椒种豆蔻,然后一船船装上汉人的商船,运回中原。

刘备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胡椒豆蔻这些香料,在收获阶段需要非常的“劳动密集型”,跟种棉花差不多,所以李素才建议在当地推广,让蛮子来种,以免汉人百姓太辛苦。

这些作物的共同特性,就是同一片田地里,果实/花朵的成熟期差距比较大,所以收获期要每天到田里转一圈、把刚刚熟了的摘下来。

不像种谷物蔬菜那样,基本上一批都差不多时间熟、或者收获物对成熟期不敏感、晚几天摘也没事。

这些香料成熟后在枝头多待几天,不是烂了就是香味种子掉落了。一串豆蔻荚每天只能挑三五颗刚刚熟透的摘了,明天再来摘几颗。

相比之下胡椒比豆蔻稍微轻松一些,因为胡椒不管是熟透的还是稍稍有点没熟透的,好歹都能吃。熟透的就是白胡椒,没熟透的就是黑胡椒。

(注:黑白胡椒是同一个品种,只是处在不同的成熟期)

这种收割阶段劳动强度很密集、但播种阶段相对轻松、热带多雨水环境下只要放养自然生长就行的作物,确实太适合蛮夷了。汉人更应该种植那些前期阶段需要精耕细作、但收割方便的东西。

“看来子义遗泽也是不小啊,对这些地方,确实应该徐徐图之,也不该一味用武征服。”

刘备在视察完之后,也是由衷感慨。

最后,他只是还有一点疑问,就找来李素讨论。

这问题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刘备发现近年来,香料贸易的增幅有点夸张,每年好几成地涨,过去十年中原的香料用量都涨了有十倍了。

但是香料价格的下跌,却不如珊瑚珍珠那些那么明显,可见还是可以卖完的。莫非中原百姓真的因为和平久了、变得奢靡了么?这种奢侈品都能有多少卖完多少。

李素却不以为意,示意刘备垂拱而治即可:“陛下,每贩卖一石香料,朝廷抽的海商税不下数千钱。十几年前,最大宗的那几种香料,从南洋运回的,也不过每年数千石到一两万石。

如今普遍涨到了五万至十万石,仅此一项,朝廷抽商税已近20亿,也比十几年前涨了十倍了。曹操初灭之时,全国商税不过六七十亿一年,整合关东后涨到近九十亿。

如今商税是一百四十亿了。增幅的里面,香料就贡献了三分之一。陛下乐见其成不就好了?至于用量大增,这也应该跟商贸更为发达有关。

十几年前,只有长安雒阳周边农民,敢全部种菜不种口粮、卖菜买粮维生。现在各州五十万人以上的大县周边,都敢如此。

互通有无便利了之后,百姓中的富裕之户自然需要尝试更远地方的特产。几十年前,或许一郡豪强,也只能吃到本郡产出的肉食蔬菜,现在扬州人都可以尝尝鲜益州的特产,自然要香料来盖味保鲜防腐。

用这些香料的都是愿意花钱开眼界尝鲜的富户,正好为朝廷均贫富、缓解百姓分化。尽管鼓励就是了。”

刘备一想也对,奢侈消费的事儿还是别打击了,让有钱人把钱花掉而不是买更多的田利滚利,才对国家更有利。

这个香料贸易还是可以继续鼓励的,对扶南国和狼牙修的彻底蚕食,也可以作为长期国策慢慢加强经营。

定下了这个调子后,刘备基本上也在当地玩够了,天气也有转热的趋势,他只好返程北归。

回去的途中,船队严格执行了命令,没有再过多靠岸,直接回到南海郡,随后略作休整,沿着东海北上扬州。
本章已完成!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最新章节第64章 大汉是来带给蛮夷先进生产力的,网址:https://www.dushuwo.net/256/256153/1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