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 关于大位的争吵(2/3)

作品:《夺鼎1617

为自己的爱子朱常洵谋立大位,引发了朝野一系列风波,生出了著名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目前的朝臣大多数曾经与郑贵妃及其家族有过矛盾。正是基于这种历史原因,他们就更加不愿意让朱由崧即位,不愿意被清算历史旧帐。于是,这一派人物积极开始活动,企图阻止福王上台。

于是,以史可法、高弘图等人为首的立贤派,同以凤阳总督马士英为首的立亲派,各自拉起一群人马,敲锣打鼓摇旗呐喊的,将南京城搞个沸反盈天的。

“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啊!”李丽珍巧笑嫣然,“这几日江南时报的版面费用可是连续翻了好几倍。生意好的勿得了!几位先生都说不行就出增刊,出号外了。”

自从有了报纸这东西,舆论就不再是读书士子们的独门利器了,而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了。除了能够在报上了解到生意行情,知道秦淮河上又有什么新的花样出来,普通的升斗小民也对官场动态有所了解。

哪位大人先生的履历、师承、官声如何,业绩怎样,也不再是为官场中人的隐秘事务。茶馆里的读报先生,你只要给了通宝,便可以从他那里知晓到上至部院大佬,下至知县的情形。

也就是因为报纸有这样的威力,涉及到为大明选出一位皇帝这样的大事来,自然要先占据舆论上的优势地位。如今的大明天下,可不再是英宗时候的大明了。随便一个兵部兵部左侍郎于谦拉上几个大臣就能拥立一位景泰皇帝登上大位。

文官已经不再是独大的一派势力了!

当此乱世,手里没有枪杆子,再不掌握住钱袋子和笔杆子,如何能够将自己选定的代理人送上宝座?所以,制造舆论,营造出一种众望所归的氛围,就是钱谦益吕大器这些人的首选手段了。

可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南京城是大明朝廷的宪法首都和留都,在法理上,北京也只是行在。这里除了有一批朝臣之外,还有一大批大明朝的勋臣之后,这些贵族在南京拥有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和通达的人脉,这些贵族的代表人物就是诚意伯刘孔昭,就是那位著名的大明开国元勋刘基的后人

他们是天然的立亲派。

而在朝臣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立亲”为原则的意见,这些人信奉的是儒家“亲亲”的伦理准则。都谏章正宸就力主拥立福王,他说,当光宗朱常洛为神宗太子时,他就是“国本”,现在光宗、熹宗以及崇祯皇帝三位陛下都已驾崩,都没有子嗣可以承袭,那么血统最近的福王朱由崧理所应当地成为“国本”。他们更多的是持守着一种传统的价值观,而并非是一党一派之私利。

在这些人之中,代表人物就是驻节淮安的漕运总督路振飞。他也是主张拥立福王的,他说:“议贤则乱,议亲则一,现在惟有福王。”路振飞的主张是很冷静也是很客观的,是超越了历史旧怨的。在当时,如果把“贤明”当作拥立的条件就有可能引发对贤明判断标准的大讨论,要知道帝国并不只是一个南京,会不会有帝国其他城市的将领就近拥立一个“贤明”的藩王呢?这样就有可能引发一场明王朝内部的皇位争夺战,那么还奢谈什么收复失地呢?

那么,为东林“立贤派”所称道的所谓贤明的潞王又有多贤明呢?二世潞王朱常淓确实没有什么恶习,但是所谓他的“贤明”,不过是一些对文学艺术等风雅之事的喜好而已,他在音乐、制琴、书法、篆刻等方面也确实有一些成就。但是,大明当时需要的是能够拨乱的中兴雄主,而非音乐家、金石学者。如果立了潞王也势必给一些野心家骚乱的机会。所以,拥立福王朱由崧确实并不是个太好的选择,但也是一个风险最小的选择。

所以,立贤派以不孝、不读书等七不可来攻击立亲派拥立的的朱由崧时,立亲派便反击回应道:“尔等非福藩中官,如何知其不孝?”也就是说,“你们又不是福王府的太监,怎么知道他对他老子娘不孝顺?”之后,立亲派便回应立贤派的潞王朱常淓:“当年的宋徽宗雅善丹青,精通音律,填的一手好词。怎地做了天子便亡了国?冶游李师师?”

两下里各自指责对方,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大明江山于不顾。在报纸上争吵了许久,白白的给李贞丽送去了不少版面费后却突然间发现,原来只是大家自伙里吵得热火朝天的。当真有发言权的人一个都没有表态。

乱世之中,所谓有发言权的其实就是带兵将领们。如今大明的可用之兵,无非是困守九江一地的平贼镇左良玉、淮安的刘泽清、灵璧一带的高杰、滁州的黄得功、寿州霍邱一带的刘良佐等带兵将领。

但是,当真是有拍板决定权的人,却是随时可以封锁长江运河水道,将诸位大人先生的身家性命握在手中的梁国公李守汉。

这位国公爷身份爵位权力实力那都是在众人眼中摆着呢!从他自广州抵达南京之日,麾下随行的几个警备旅便分别开进孝陵卫、雨花台、紫金山龙脖子、西峰山、太平门、聚宝门、水西门等地,将南京城防接管到手。

两个旅驻守城内,另有四个旅摆在从南京到苏州、松江这一带。将苏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夺鼎1617 最新章节第五百六十四章 关于大位的争吵,网址:https://www.dushuwo.net/26/26227/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