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这是啥(一)(1/2)

作品:《革清

进士被称为‘天子门生’。这不是说他们是和皇家的子弟一起上学,跟着皇帝学习知识。也不是说他们上的太学的学监名义上是皇帝出任。

之所以说是天子门生,是指这帮进士们还是举人的时候进京赶考,考试选出的不是三榜进士,而是通过科考选出有资格参加殿试的举人。

殿试,才是清代科举中最终的一层。不管在科举中走了什么门路,搞了什么手段。这批殿试生们的考试完全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大臣来管。给监考官塞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监考官可以收买,皇帝是没办法收买的。

科举考八股,殿试只考策问。策问是指对某件事的看法,想当官怎么可能是一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之辈。

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

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题长达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

大部分满清皇帝都会亲自审卷,根据这些殿试生的回答选拔出符合自己当前阶段需要的人才。科举制度本身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个制度延续上千年,本身千锤百炼,已经很成熟,也很有效。

只要不是皇帝,都知道要通过这个制度选拔出那些附和自己需求的合格人才。

因为审卷的是皇帝,所以进士身份由皇帝确定。所以进士们也被称为‘天子门生’。

董知县进士出身,算是康熙的天子门生。那是真真近距离见过皇帝,和皇帝曾经面对面说过话。便身为知县,也不是那帮买官之人能比的。

此时蒙雍正召见,董知县坦然的上前行礼。礼毕,雍正命董知县坐下,君臣二人就聊了起来。

进士们除了学问,长相也很重要。官员若是长得跟钟馗一样,未免有些骇人听闻。毕竟国家这么大,连长相过得去的进士都选不出来么?

董知县进士出身,长相相当不错。他又在翰林院是坐足了十年冷板凳,谈吐也接受过锤炼。雍正本身就有些颜控,见董知县这样的仪容谈吐,心中就很喜欢。

说着说着,就谈道地方管理。董知县说出了他从霍崇那边学来的认知。能考上进士,本身素质就并不一般。霍崇的经营之道又格外简单,与学习相同,都是‘预习、学习、练习、复习’。

面对雍正,董知县侃侃而谈。用词优雅严谨,听得雍正不禁微微点头。

就在董知县觉得已经过关之际,雍正心中忍不住想起霍崇那个狗贼。董知县这话让雍正想起自己在老十四快当了大将军王之前算计老十四,结果阴差阳错的康熙到了雍正府邸的事情。

那次霍崇竟然能清楚明白的讲出他是如何经营,董知县这话已经有霍崇那味了。

平心而论,雍正当年第一次见霍崇,也有想把霍崇弄死的念头。一个江洋大盗,不弄死还留着么?

然而霍崇那次正好是救了雍正一名亲近护卫,直接下令把霍崇杀了是真的不合适。雍正完全没想到霍崇身上带的琉璃火、酒精等物真的是霍崇自己造的。就让霍崇逃过一劫。

之后雍正又不想脏了自己的手,若是那么做只怕会引起父皇的不满。当一个不拉帮结党的冷面王会塑造出雍亲王孤臣的形象。

那时候雍正好不容易才让老爹去除了对他‘喜怒无常’的评语。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杀了一个没犯罪的人,在虎视眈眈的老八和老十四的操作下,就会把这个评语给坐实了。

本来雍正以为那帮官员们会动手弄死霍崇,可老十四行动迅猛,硬是把霍崇从死地里给救了出来。那霍崇又格外奸猾,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给他自己套了层官皮。这时候再想弄死霍崇,就得吏部出面。

距离能弄死霍崇最近的那次,康熙偏偏又来了。在雍正府里,霍崇巧舌如簧,将他能将真话说得如同假话的能耐发挥到淋漓尽致。

别的人遇到这等事,十个里头有九个半都要为自己辩解。在那种局面下,霍崇敢为自己辩解一句,他就死定了。

霍崇当时的确在为自己辩解,说得却不是他如何做得对,而是在说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之前献上方子的时候,霍崇竟然没有丝毫藏私。所以解释的时候才能以清晰明了的方法讲述的非常清楚。让糊涂如老十四,清明如康熙都听得明明白白。

最后那段辩解,说清楚了京城的皇家工匠们可以不惜工本的随时制造琉璃火,所以价格贵。霍崇需要各种准备,才能在准备完成之后生产出便宜的琉璃火。所以对于皇家而言,霍崇是靠不住的,而京城的皇家工匠才是皇家可以靠得住的。

话说到这个地步。康熙和老十四都不想杀霍崇,雍正就知道自己没办法再通过这件事去弄死霍崇。

之后霍崇虽然靠着这身官皮和他的经营能力成了当地大户,却又成了纳税大户。更是从未营运过当官。想弄死霍崇就更不容易。

雍正登基之后内有政敌,外有西北叛乱。这么多欠国库钱的官员还没收拾完,一个按时纳税的地方大户根本就轮不到考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革清 最新章节第132章 这是啥(一),网址:https://www.dushuwo.net/260/260058/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