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找到你了,柯南!(中)(3/4)

作品:《走进不科学

33 + 0.03916*( os(')+ 私n('))*tan()。

Δ的修正值=+0.03916*( os(')- 私n('))。

刷刷刷

数百人围聚的现场此时寂静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投注在了43位数学工具人的身上。

徐云则趁此机会走到小棚的另一侧。

他先是看了眼正在计算各自任务的小麦,又对小麦身边一位协助计算的黄肤年轻人道:

“浩所兄,感觉如何?”

“哦,是罗峰兄啊。”

田浩所原本正皱着眉头在思考如何落笔,闻言连忙抬起头,苦笑着摇了摇头:

“有些困难,但勉强能够跟上思路,不得不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呐”

田浩所的表情有些感慨,这还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这么高规格的计算活动。

徐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

“没事儿,咱们主要还是为了拓宽眼界,并不一定要追求成果。”

“我一路看过来,你的表现已经比很多大二的学长都好了。”

田浩所是徐云在昨天邀请加入的算力成员之一,毕竟这位东方人也是数学系的学生嘛。

不过徐云并没有给他下达具体的任务,主要还是希望能让他多提高提高眼界和思维格局。

反正这种做法没啥成本,更不可能坏事,保不齐今后还能收获什么惊喜呢?

接着徐云与田浩所分别,又来到了场地中央的老汤身边,低声对他问道:

“汤姆逊先生,今晚的能见度如何?”

老汤朝周围看了几眼,同样低声说道:

“上帝保佑,能见度很高,赫维留星图几乎全数可见。”

徐云这才轻舒一口气,点了点头。

黑白相片发明于1839年,在那之前,所有对行星的观测记录都是靠着文字或者星图。

比如华夏《史记·天官书》中的北斗七星定位法,也就是星桥法:

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

这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将七星中右起四颗的星星构成了勺口,称作“魁”。

中间三颗连线比较平直的星星,构成勺子较长的直柄,也就是“衡”。

最左边两颗的连线角度偏折,构成了勺柄手握的部分,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杓”。

“杓携龙角”,意思是两颗星(杓)的连线出来,直指一颗很亮的恒星。

古人认为它是天上东方青龙的龙角,也就是后世的大角星。

“衡殷南斗”说的是“衡”所代表的长柄部分的连线,直指二十八宿中的南斗星宿。

最后的“魁枕参首”则是说,代表勺口的“魁”,正对着二十八宿中的觜宿。

汉代把觜宿和参宿加在一起,看成一只老虎。

觜宿代表虎头,所以“参首”就是“觜宿”了。

另外苏轼《赤壁赋》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也是一种诗词中的定位法。

而除了文字之外,剩下的便是星图了。

华夏古代最著名的星图首推苏州石刻天文图,这是宋宁宗赵扩在当太子时候,教他天文的老师黄裳绘制的。

这幅星图以北极为中心,三个同心圈分别代表恒显圈、赤道圈和恒隐圈。

顾名思义。

恒显圈内的星星四时不落;而恒隐圈外则是古人活跃范围看不到的。

这幅星图后来被刻在一块高2.16米,宽1.06米的石碑上,目前保存在常熟。

另外还有敦煌星图,以及老苏所绘制的苏颂星图等等老苏绘制的还是所有古代文明中刻录天体最多的一张星图。

至于欧洲比较有名的就是赫维留星图了,造型极为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搜,确实很漂亮。)

这年头用以判定能见度的也是赫维留星图,属于一种默认的方法。

观测到的赫维留星图天体数量越多,就说明观测环境越好。

实话实说。

能在1850年的伦敦附近遇到这么个不错的夜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而就在徐云与汤姆逊聊天之际。

小棚中的黎曼与周围人低语了几句,旋即便欣喜的抬起了头:

“八次方根开出来了,偏差的参量是0.001273499338486!”

0.001273499338486。

与此前的0.4857342657342658相比,精确了整整上百倍!

毕竟一个是三次方,一个是八次方,难度和精度是等同的。

不过话说回来。

这个数值也差不多是人力速算的上限了。

1937年牛津大学组织的17人制速算大赛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比这个数字再低了8%左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走进不科学 最新章节第二百八十章 找到你了,柯南!(中),网址:https://www.dushuwo.net/308/308136/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