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目标地新加坡(2/3)

作品:《印度洋上的风

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突击,核轰炸阿曼、马达加斯加和南非。而且,为了尽快的达到这个目的,美国人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军队数量优势和装备数量优势。

在多个战线同时进攻蓝海国。就算蓝海国想扔核弹炸战场,也没有这么多。蓝海国的核弹已经投放了10颗,按照美国的估计,蓝海国也就只有0颗。余下的这些核弹,蓝海国绝对不可能全部投放出去的。没有了压箱底的东西,很容易出别的问题。这一点,美国人也很清楚的。所以美国人不相信蓝海国会将这麽多核弹全部用于攻击一般的城市上。

美国人还一定会在北非,不断空袭阿曼,在新加坡开始进行水陆空攻击,在南大西洋派出航母群来摆出进攻架势。然后从澳大利亚出发,从东南印度洋进入蓝海国的腹地。这些美国还是有能力齐头并进的。当然美国人还会学习德国,大规模的制造潜艇,深入印度洋。袭击蓝海国的运输线和物资补给通道。

美国人通过这手段,能全面调动蓝海国的军队和舰队。使得蓝海国根本没有预备队,只要某一点被突破,美国人就可以用核弹进行报复ig轰炸。美国人可是有70多颗核弹,尽管当量都不大,但是也足以将蓝海国的所有工业潜力和战争潜力消灭的千干净净。使蓝海国的梦想完全失去。

另外这是考虑到美国人的进攻,其实美国人也一样,也要考虑到防守,尽管这个防守并不能防住蓝海国的洲际导弹,但是常规力量的防守也是必须的。蓝海国最可能的出击地点只有一处,北大西洋。蓝海国的航母和战略核导弹战列舰如果到了这个位置,那么整个美国将笼罩在蓝海国的核武器之下,按照蓝海国最初的攻击方式,那一定还会攻击西部的工业城市。以达到消灭美国工业生产能力的目的。

不过这些换位思考的推论,虽然不够准确到完全预测到美国人的行为。但是美国人还基本上是这么做的。因为这是最好的拉动蓝海**队,暴露弱点的方法。

美国人先是在阿曼上空不断的与蓝海国进行空战。然后在太平洋大规模的调动部队,意图进攻新加坡。同时大西洋舰队也在重新组建特混舰队,准备前往大西洋中部和南部。至于印度洋东南部,美国人想来个秘密袭击。所以还处于秘密准备阶段。不过对于新加坡来说,是美国人准备进攻的第一个地点。

新加坡这个地方对于蓝海国来说重要ig不言而喻。对于美国的进攻,蓝海国也是很头痛。没有太好的方法,只有硬拼。放弃了新加坡等于放弃了印度洋东部的海域,同时也失去了与华夏大陆在海上的联系。虽然印度被快速控制,但是保持占领区内的漫长的交通后勤线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新加坡是防守印度洋的第一道关卡。

蓝海国为了诱使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编造了一个导弹攻防计划。虽然很成功,但是现在看来,却是搬起石头砸到了自己的脚。蓝海国只组建了15个导弹营。美国却是组建了大量的部队,充实了大部分的军力。这15个导弹营有8个是防空部队,第1、导弹营是战略导弹部队,第1——是短程50-50公里的常规攻击部队,第1、、、4、5是中程导弹部队,第41-45导弹营是防空导弹。对外宣布的番号是跳着来的。美国和德国一直认为蓝海国虽然不像宣传的那样拥有100个导弹营,但是会拥有0-50个左右的导弹营.哪知道蓝海国却是虚晃一枪啊,根本只有15个导弹营。

现在蓝海国是一个完全的劣势。无论在核弹数量还是常规军力。连蓝海国擅长的导弹,目前也只有这可怜的15个营。蓝海国的高层根本没有想到突然的泄密。齐之洋一直认为战争会在15-0年后才爆发。但是泄密和美国的武力压迫,使得和平只维系了7年。蓝海国还没有准备好。所有的物资、装备和军队部还是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

按照现在的状况,蓝海国既要保住工业基地不被攻击,还要保持一些战略要点不被攻破。这是非常难得一件事。面对美国的远程轰炸机,蓝海国只能将防守区域扩大到其航程之外。或者在工业基地外设立多到防线,多重预jig,达到在对方攻击之前击落对方的投放飞机的目的。而且蓝海国和美国的这场战争还不能持续太久,否则,美国早晚会将远程导弹研制出来。那时的蓝海国就和美国一样,成为核弹的靶子和试验场。

“新加坡必须守住。新加坡是遏制美国太平洋方面的军事力量进入印度洋的要点。”齐之洋下定决心,要坚守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大岛,蓝海国本来在其上就有海军陆战队第二旅。陆战部队蓝海国是不打算增加了,小小一个新加坡,一个旅的数量足够了。另外蓝海国注意到了美国人强大的空军。为了避免失去制空权,参加阿曼防守的空军第师,也转调新加坡基地。

蓝海国的北印度洋舰队被派往了实兑。同时,一支由艘老式驱逐舰和艘护卫舰组威的分舰队进驻了新加坡。为了应付美军如蝗虫般的飞机,蓝海国还将第44、45导弹营(防空导弹营)也进驻了新加坡,第1、导弹营(中程导弹)从吉大港移到了实兑港。这两个中程导弹营是保持对新加坡附近海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印度洋上的风 最新章节第一百九十二章 目标地新加坡,网址:https://www.dushuwo.net/31/3143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