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 | 秦统一进程的间谍史考察》(2/5)

作品:《人在大秦,从狱吏开始

国可能是较为普遍的存在。尽管将“诸侯人来事秦者”一律视为“为其主游间于秦”而实行无差别的“逐客”措施固然可能有些反应过激,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在秦活动的“间”者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深。

关东六国为了达成合纵反秦之目的,不仅在军事、外交上结为联盟,而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大量的侦察与间谍活动。特别是与秦为近邻的韩、赵、魏三国,采取了多种方式以求“弱秦”和“间秦”。

赵国之所以能在战国后期与其抗衡一时,也与一批善用间谍的名将有关。例如,赵奢巧妙利用“秦间”传递假情报,“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2]2445又如,李牧“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故能屡次“击破秦军,南距韩、魏”。[2]2451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趁势进击,韩、赵两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派苏代离间白起与范雎的关系,不仅成功地使秦国暂时罢兵,还使两人互生嫌隙,甚至间接导致了后来白起被赐死。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擒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郉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2]2335—2336

苏代能够成功说动秦相应侯范雎,“厚币”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点明“武安君必为三公”并反问“君能为之下乎”则体现以言辞离间的巧妙。故范雎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因此撤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此后,白起因与秦王意见不合,对多次征召都以病推辞。秦王与应侯范雎等商议,决定令其“自裁”。有论者以为白起之死固然有其复杂性,但赵国间谍的离间活动确曾起到重要作用。(2)征诸史实,应当承认这一观点具备一定历史合理性。

魏国本有“用间”的传统,以“善间”闻名的信陵君曾在边境部署大量军情人员: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探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2]2377

这里虽然只提到信陵君之“客”能够“探得赵王阴事”,但以其门客数千人的规模推想,秦国内部很有可能也存在其间谍网络。清人朱逢甲《间书》也注意到信陵君“长于用间”:“信陵用客为间,能先知赵猎非寇,倘赵寇非猎,信陵亦必先知也。信陵长于用间,与《孙子》之言英雄所见略同。考《史记》,信陵所著有《魏公子兵法》。其书言用间必精,今《孙子》十三篇传,而《魏公子兵法》不传,可惜也。且信陵善间,而后魏王中秦间,信陵竟以间废,亦可慨也。”[5]15所谓“魏王中秦间,信陵竟以间废”,应当可以理解为秦人仿效其用间方式所取得的具体成果之一。

二、“离其君臣之计”与秦人“卒兼天下”

关东六国“间秦”行为达到了部分预期目的,但也促使秦人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并逐渐认识到“用间”在统一进程中的战略重要性。面对六国“相聚约从”的强大实力,从《史记·李斯列传》中可以看到秦人不仅限于军事征服的“天下一统”“急就”构想: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幷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2]2540—2541

所谓“阴遣谋士”体现了“用间”的隐秘性,“厚遗结之”与“利剑刺之”反映了“用间”方式因具体对象和面临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阴谋和暴力竟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在大秦,从狱吏开始 最新章节《李斯 | 秦统一进程的间谍史考察》,网址:https://www.dushuwo.net/317/31746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