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大明谷仓(3/4)

作品:《军阀治世

ns;
&ns;贸易站的设立可以让商船快速完成贸易交接,不必在港口停留太长时间以等待货物到来,缩短贸易周期。

……在赵家堡的赵岩看到爪哇巡抚递交上来的‘大明谷仓’计划后,不由十分意动,此时大明气候偏冷,水利败坏,同时他又在到处修工程,农业生产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大明较大的商品粮基地,除了东北就是湖广地区,整个湖广地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开发出8000万亩耕地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八千万亩土地,水田占一半,就以每亩产出2石,年种植两季来算,可以产出16亿石稻谷。

若是采用粗放种植的方式,产量可能更低。

赵岩不由反思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不是错了,以农场那种方式来生产的话,的确可以做到粗放种植。

可这在水稻种植上,却达不到粗放种植的条件。

水稻种下去的确没什么问题,但收割的时候呢?一户人家能收割100亩的稻子吗?别说是100亩,就是50亩都已经够呛了。

不过赵岩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

以现在大明的人口,两亿人就顶天了,土地压力很小。

粮食问题虽然看似紧迫,但只要在军事上确保地方不出现人为破坏,并且在修缮水利的情况下,粮食很快就可以充盈起来。

而且以大明人口的数量,这些土地要是开足马力种植,那很快就会造成粮食过剩。

商品粮基地在大明其实很多,北方有东北平原,南方有湖广、苏浙,西南有四川盆地,在确保天灾[***]方面的最低水平后,再对土地进行调控以消除太大的土地兼并,只要不出现太大的天灾,到处都可以丰收,到时候粮食过剩是必然的。

毕竟市场恢复能力还是很强的,只要有恢复的动力在。

除了种植粮食外,还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经济作物,但经济作物种太多也会造成农产品过剩,一旦海外殖民地出现问题,就会迅速蔓延到内部来。

在分析清楚土地和人口的形势后,赵岩决定批准南洋的‘谷仓计划’,而南方不种太多水稻,改种玉米养肉牛。

汉族的主食是大米,因此大米是需要保障供应的,水稻种植无法做到粗放种植的情况下,就转移到殖民地去。

而国内大量土地则用来种玉米发展养殖业,玉米青贮后用来养牛、养羊,用肉食养活一个人口比用谷物养活一个人口的土地要来得多,因此这样一来,就可以消化掉多余出的土地,同时还改善饮食质量,肉自然比谷物好吃,营养也更好。

只要南方北方的养殖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人们就可以敞开肚子吃肉,顿顿都可以大鱼大肉。

再加上水果、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土地就可以消化掉了。

而所需的大米,则从南洋供应本土。一旦人们的生活条件达到一定水平,人口增长率都不会太高。

到时候再号召多生娃,就不会出问题了。

很快赵岩起草了一份命令发往曰本,这道命令是给刘国能的,命令中让他多抓点倭奴送到南洋去。

南洋猴子成不了事,以南洋猴子那懒惰的习姓,种植园的产量绝对没有预测的那么高,关键时刻还得让曰本鬼子上,让他们多劳动劳动,劳动最光荣!

赵岩已经把南洋定义成了一个出产热带水果、橡胶、稻米、名贵木材的地方,当前他禁止砍伐紫檀木。

紫檀木要保护这是肯定的,但砍伐也要的,留着不砍也没用,只是砍伐数量上得限定,最好是让人多种点。

整个明代都在大肆砍伐紫檀木,国内砍光了就到南洋去买,凡成年的紫檀木皆被捆载带走,然后储存起来。

目前南洋群岛的紫檀木数量较少,新的还未长成。这种木头要数百年才长得起来,所以赵岩想,现在要是年年种上许多紫檀,那么等二十一世纪时就会有很多了。

想到二十一世纪,红豆杉的数量也很少。

正愁没地方砸钱的赵岩,很快拨款50万银元,让人在南方和南洋地区试种红豆杉和紫檀,以后每年都要种。

蒙古地区治沙防沙方面,赵岩则拨款500万银元,着对沙漠化地区进行治理,以后年年要查验,500万两对于治沙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年年都是要投入的。

对于农业税的征收方面,赵岩决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军阀治世 最新章节第238章:大明谷仓,网址:https://www.dushuwo.net/61/61140/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