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无为而为之】(1/2)

作品:《帝国霸业之崛起

在孔子辉煌灿烂的学术人生中,他的老师并不多,但任何否定道家思想的观点都绝无可能绕过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的那道历史铁门。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流传千载,成为千古佳话。不过孔子见老子的时间、内容,历代争议非常大,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孔子卑礼于老子”,是道家门徒有意抬高老子地位的炒作。

另一种观点是孔子年少于老子,老子的生年具体无考,但应该比孔子大二十岁左右,老子成名要早于孔子,所以孔子向长者问道是非常正常的。二人相见的地点,没有什么争议,因为老子时任东周王室的藏室史,相当于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也是名满天下的国学大师。

孔子“适周”见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当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对座而视的时候,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虽然孔子见老子的史料非常多,但对于二人相见的时间则语焉不详,学界为此吵来吵去。

大致来说,孔子见老子的时间,分为几种观点:一、孔子十七岁时;二、孔子三十岁时;三、孔子三十五岁时;三、孔子五十一岁时。而第三种观点是老子最著名的学生庄子说的。其中孔子三十五岁时见老子,最为学界所认可,具体时间是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五月初一,当天发生了日全食。

从鲁国曲阜到东周雒邑,约有五百公里的距离,而且烽火四起,路上并不太平。孔子之所以执意要远赴千里之外去求见老子,有两个目的:

一是来东周观“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学习东周先进的政治礼法制度。

第二个目的,就是孔子听子路说起东周有个守藏史老聃,博学通古,且舍下有书无数,孔子急于增长见识,便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瑰丽的求学之路。

孔子见老子都说了些什么,《孔子家语.观周》和《庄子.天道》对此均有详细记载。《家语》记载孔子向老子问道,实际上是在老子诉苦,说自己观于道德价值观的建议没有被当权者采纳,道行于今世颇难,孔子指的是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道德滑坡。

对于孔子的这个观点,老子用他一贯的哲学思维逻辑回答,“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意思是官场中人鬼话连篇,而且擅长花言巧语忽悠百姓,而听者又往往对事实的本相不了解,容易听信他们的空头承诺。

而在《庄子.天道》中,孔子和老子展开了一场关于“仁”的精彩辩论,事件的起因是孔子听说老子藏有许多图书,便来到东周找老子借书。老子并没有借书,而是要求孔子用一两个字来高度概括他所读过的书,孔子答曰:“仁义”。

“仁义”是儒家学说的精神内核,孔子一生致力于“仁义”,而“仁义”与老子所追求的“道”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仁义”侧重于社会人的精神层面,“道”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共存辩证关系,所以老子对孔子所追求的“仁义”似乎并不太认可,问孔子何为仁义。

孔子回答的也很干脆:“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

孔子话音刚落,老子就对孔子的仁义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老子不认同仁义是人之本性的观点,他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孔子所谓兼爱无私,实则有私,孔子要爱天下所有人,实际上是希望天下所有人都爱他,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老子反对孔子的仁义论,并不代表老子反对仁义本身,只是道、儒二家对仁义的理解不同所致。老子的用世哲学还是“无为而无不为”,仁义也是如此,老子反对的是刻意赠予别人仁义,因为这违反了天道人性。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就明确提出道家的仁义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真正的仁爱是天性流露,而不是化装表演舞会,戴上仁义的面具就能欺骗观众。儒家最喜欢宣扬仁义德政,而在老子的用世哲学中,“不以德者自居,不以仁者自居”,才是德与仁的最高境界。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在东周雒邑逗留的时间不会很短,他应该和老子进行多场学术上的切磋和辩论,老子以长者的身份多次告诫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从《史记.老子列传》记载的这段话来看,孔子的用世思想过于激进,恨不得一日变换城头大王旗,这是老子所反对的。在老子看来,孔子的世俗心太强,不是能和他谈天论道之人。

而根据近代大学者胡适的研究,老子和孔子都是儒家学者,只不过老子抱守旧儒,孔子推倡新儒。“孔子和老子本是一家,本无可疑。后来孔老的分家,也丝毫不足奇怪。老子代表儒的正统,而孔子早已超过了那正统的儒。老子仍旧代表那承顺取容的亡国遗民的心理,孔子早已怀抱着”天下宗予”的东周建国的大雄心了。”

从某种角度来讲,胡适说的很有道理,比如老子的政治思想相对略比孔子保守一些,甚至更进一步说,老子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国霸业之崛起 最新章节第一百零三章【无为而为之】,网址:https://www.dushuwo.net/64/6406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