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报应】(1/3)

作品:《帝国霸业之崛起

秦军也甚感纳闷,派了探子潜入赵军驻地侦察。赵奢假作不知,用好酒好菜招待探子,而后放走。

那探子把赵军高垒不出的情况报给秦军大营,秦将胡伤拍案大喜,断定赵军“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

于是,在阏与的一支秦军更加放心地围城,在武安城的一支秦军也放松了警惕。

然而,就在放走秦军探子之后,赵奢一跃而起,一改往日怠惰,急令大军拔营出发,卷甲而趋,仅一日一夜,就向西进抵阏与50里之外,在围攻阏与的秦军头上悬了一把利剑!

而在武安城外的这支秦军,忽闻赵奢全军巳急赴阏与,这才恍然大悟:中了赵奢老匹夫的计了!于是慌忙掉头,朝阏与方向狂奔,欲追上赵军与之决战。

赵军此时虽抢了先机,令两处秦军措手不及,但因长驱百里,孤军独进,还远不能说是胜券在握。

赵奢此时尚未考虑得太周全,而军中一位名叫许历的军士,向赵奢建议:“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集中全力冲击我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赵奢是一位奇人,受命之时并非军人,而是一名税务总管,但他天赋过人,立刻领悟到这建议的含金量,于是同意:“领教了!”

许历也不简单,论职务不过是个百夫长,却有将军之谋。而且爱国心也甚了得,他这建言献策,是违背军令,冒了杀头的危险的;所以他谈完了建议,就说:“请将军砍了我吧!”

赵奢笑笑说:“稍后听邯郸的命令吧.”

随后,赵奢即令修筑营垒,弓弩手做好准备,截击从两个方向来的秦军。

过了一会儿,许历又进帐,恳切谏言道:“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

赵奢说:“好!”于是立即发兵万人,抢占了北山的制高点。

果然,从武安城方面追来秦军源源而来,围阏与的秦军也蜂拥而至,仰攻北山。但终因地势不利,死伤狼籍而不得,在山下拥挤成一团。

赵军居高临下,占尽地利,始之万箭齐发,继而漫山遍野地冲下来。

秦军虽骁勇,无奈被困在狭长地带中,左冲右突不能解脱,真的就成了风箱里的老鼠,终至全军溃散。

这一战,秦军完败,阏与之围也随之解除。

税务官赵奢凭借勇气,由此一战成名。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相同,后世视他为山东六国的八大名将之一。

小小百夫长许历,也攫升为国尉。

谁也没有料到,威震诸侯的大秦在日益强盛之时,遭受了这样一次空前之败。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秦军在此后好长时间内,竟不敢再与赵军争锋。

难道,自秦穆公以来的东进大业,就此要半途而废了么?

“阏与之败”是秦国崛起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没有这一仗,志骄气满的秦国上层不会反思,秦国扩张的战略也就不会调整,以后的事将很难说。

所以,辩证法这个东西,在中国的事务上是很好使的,比如说坏事变好事,比如说月圆则亏、水满则溢,还有物极必反之类。

说起来,秦国东进的受挫,跟魏冉的专权有关。

魏冉长期为相,独揽军政大权,一言九鼎,在秦国的扩张事业上是功不可没的。他任用名将白起,轮番进攻魏、韩、赵、楚,为秦的开疆拓土做了不小的贡献。但毕竟他是外戚,不是嬴姓,秦国的事业与他并非一体,所以他免不了有私心。

他的私心表现有两点,一是专权;仗着宣太后的名分,飞扬跋扈,压制昭襄王。后党一派,长期垄断大部分的政治资源。他们还一反秦国长期以来招贤纳士的传统,排斥六国士子,使政治趋于僵化。

二是腐败;后党一派各有封地,幅员广阔,成为秦国最大的一批封建领主,成为政治上的保守势力。魏冉在后期更是热衷于扩大封地,大治产业,显得过分贪婪。他在远征齐国时,夺得富庶的陶邑,将其作为自己的封地。此后他就把陶邑作为将来的养老地,用心经营。为了扩大陶邑的领地,他还指挥秦军跨越韩、魏,企图夺取齐国的刚、寿之地。这样短视的行为,使秦的扩张付出了过高的成本。

昭襄王是一个很想有作为的君主,但魏冉在朝中经营40年,盘根错节,这张网,何时能破,何人能破?昭襄王很茫然。

这天,昭襄王翻阅案头积压的简册,忽然看到一卷积满灰尘的帛书。他感觉好奇,就打开来看。一看,不禁大吃一惊!

这帛书,实际上是一封人民来信,写信的是一个叫张禄的人,信写了已经有一年了。

信的内容是:

臣听说,若明主在位,无能者不敢滥政,有能者亦不至被遗弃。可是臣待命客舍至今已一年了!大王如认为臣有用,可于百忙之中,听听臣的见解。如认为臣无用,那么臣留此何为?大王自听,臣自说,臣若有一句谬言,请赏给臣一斧子好了!

昭襄王这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国霸业之崛起 最新章节第一百六十五章【报应】,网址:https://www.dushuwo.net/64/6406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