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最后的挣扎】(1/2)

作品:《帝国霸业之崛起

在陈王的号令下,武臣、张耳、陈余向北,攻略赵地;周市向东,攻略魏地;葛婴向东南,攻取九江郡。而主力则分三路向西,其中“假王”(代理王)吴广攻荥阳、宋留攻南阳、周文挥师关中,意在取咸阳。

此时秦朝之命运,就看这三路向西的大军战绩如何了。

吴广,是起义军的副帅,名满天下,率大军围住了荥阳。可惜,在这里他遇到了强劲的对手。驻防在这里的是三川郡守李由。李由是谁?李斯之子,堪称大才,他硬是挡住了浩浩荡荡的吴广军。

宋留一路则比较较顺利,拿下了南阳,准备取武关。

最让秦廷感到震动的,是周文一路。周文有点来历,以前当过项燕将军的“视日”(看太阳占卜的小官),后来又在春申君门下混事,颇知军事,因此他这一路势如破竹,打进了关中。队伍已经扩大到车千乘、士卒数十万人,屯兵于戏亭(今山西临潼东)。下一步,就要一脚踢开咸阳的城门了。

历史发展到此,似乎天下没有几天,就要从嬴姓改为陈姓了。可惜,天不助陈,由于起义军发展过快,在队伍控制上出了问题。

正当吴广在荥阳受阻时,与部将田臧发生矛盾。田臧竟然假传陈王号令,说吴广骄傲,把吴广给杀了。事后陈胜并未责难,而是予以默认,封田臧为上将军。这个事件,是义军初现的乱象。

向北一路的张耳、陈余,原就是魏国的小官或清客,他们的梦想就是复兴六国,很反对陈胜称王。陈胜没听那一套,他们就请求拨给军队向北发展。陈胜还是信不过他们,任命了自己的老友武臣为将军,带3000人去北方,让张耳、陈余随行。

那张耳、陈余在赵地有人脉,两人利用优待秦朝降官的办法,竟然不战而下30余城。这一路,渐渐地脱离了陈胜的控制,只是给六国复辟创造了条件。

周文大军暂时没有什么问题,但其统帅周文,原不过是个算命小官,颠覆秦朝的大任落到他肩上,前景如何?不好说。起义军,拥有数十万众容易,得一名将,难啊。

那么秦二世面对天下的乱局,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执政者往往有他独特的思维。当陈胜攻下陈县之后,纸里包不住火了,有使者飞马将坏消息报入咸阳。

秦二世一时反应不过来,连忙召集博士来咨询:老百姓这是要干啥?

看来当年秦始皇“坑儒”是定向打击,并未把知识分子斩尽杀绝,召来的博士有30多人。他们异口同声说:这不就是造反吗?应该发兵击之!

这与秦二世的思维完全对不上——秦一统天下,功盖尧舜,百姓安心,怎么可能造反?说话间,他的脸色就阴了下来。

待诏博士(候补博士)叔孙通见势头不对,连忙改口说:“诸生说的不对。明主在上,法令在下,致使人人恪尽职守,这点小事何足挂齿?让郡守尉去抓捕就得了,有什么可忧虑的?”

秦二世转忧为喜,遂下令:刚才说是造反的,全部交御史审问;刚才说是盗贼的,皆免罪。叔孙通说话尤其符合政策,特别赏给帛20匹,华服一件,转正为博士。

谁知那叔孙通根本不领情,见秦二世死到临头还讳疾忌医,领了赏他就潜逃回家乡,投奔起义军去也。

等到周文的几十万大军屯聚在戏亭时,秦二世才如梦初醒:这哪是盗贼啊?朗朗乾坤,法令严明,老百姓怎么要造反啊?他只好又问计于群臣。

伟大帝国的最高执政者,愁眉苦脸地问臣下:“奈何(怎么办)?”

毕竟帝国是吸纳精英的正统体制,秦朝高官中,高明者大有人在。九卿之一的少府章邯,本是一个负责国有资源专营和内府制造的技术官员,但政治头脑在当时实属一流。他出了一个主意,挽救了一下危在旦夕的帝国。

章邯说:“这盗贼(不是造反者)已经迫近了,人数又多,征发邻近郡县的丁壮来抗击,怕是来不及了。不过,正在修骊山的刑徒多的是啊,请求赦免他们,发给兵器,可以让他们去挡一挡。”

那些可怜的刑徒,平时在秦二世眼里,猪狗都不如,如今国家有难,还真只有指望他们出力了。

秦二世脑筋稍微清醒一些了,立刻大赦天下,凡是刑徒、“奴产子”(官私奴隶之子)统统赦免,成为自由民,但都要武装起来,在章邯的领导下为国争光。

光是这帮乌合之众还不够,秦二世又下令,让王离带领防守北方的精锐撤回来,与章邯部配合作战。

帝国开始了它最后的挣扎。

秦末乱局中,章邯算是一个奇人,他不光是理财有术,统军的本事也是一流的。他所统辖的军队,不过是刚刚赦免的刑徒,战斗力不可能太强,但在他的指挥下,乌合之众竟然成了雄兵。

只在戏亭一战,就把一路顺风的周文大军打败。周文没了办法,只好撤出关中,退到曹阳(今河南灵宝)。章邯率军来攻,周文苦守了两个多月,弃城退至渑池,在渑池又为章邯所败。

不久前还是声威赫赫的“张楚”,现在竟然孤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国霸业之崛起 最新章节第一百八十六章【最后的挣扎】,网址:https://www.dushuwo.net/64/6406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