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翻来覆去】(1/2)

作品:《帝国霸业之崛起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研究员王焱读賓四先生的书《师友杂记》读到两件趣事,品评甚为有趣:

1.钱穆先生是史学大师,文章一道,为其余事,但是他素来强调“未有深于学而不长于文者”,所以在古文辞方面也造诣颇深,1949年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越过天堑长江,开始向江南挺进,知识分子面临去与留的两难抉择。以研治古典文学著名的钱基博先生的孪生兄长钱基成,劝钱穆留下来。钱穆问,君治古文辞,看军队渡江的那篇布告,有无大度包容之气象?基成先生不语。我们现在知道,那篇文告正出自毛泽东的手笔。毛早年曾在湖南一师从袁吉六先生学古文辞达六年之久,造诣非同寻常。就连胡适也认为,中共的白话文以“我的学生”毛润之为第一。但是这篇布告,辞气却颇为严厉。钱穆先生从中读出了世路英雄不能涵容万有之气,颇疑作为史学家的自己不能见容,所以转赴香港去了。钱基博先生大约受乃兄影响,不为所动。

由于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不同,他们其后的命运也大相径庭。钱穆先生不但在港创立新亚书院,绛帐春风,桃李满天下,而且著作等身。钱基博先生心血所凝的著作手稿,却在1959年的学界“拔白旗”运动中被大量焚毁,最终郁郁而亡。

2.钱穆先生的回忆中还有一段轶事,涉及哲学家冯友兰。当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冯曾揶揄钱穆说,“君治史学,事属过去;神者伸也,事属未来。君治史学,乃为鬼学;我治哲学,即神学也。”颇以能应帝王的未来之学自诩。可是1949年10月,冯友兰向毛泽东写信表态说:“现在我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准备于五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毛回信却说:“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冯当时心下不免悻悻然,搞不懂“我有什么不老实”。冯先生的哲学文章风格独具,出神入化,可此信却引喻失当,比拟不伦。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看来,实在是语近轻薄,宜给予当头棒喝。后来冯先生虽然悟出了其中道理,但半生降志辱身,实由当初的这一信所致。

钱基博先生的集部之学,独步天下。冯友兰先生也是一代哲学大家。尽管他们所攻术业不同,其实都是文体大家,但若论透过文体窥见政俗消息,通过文心觇知世道人心,则文哲学者不免终输史学家一筹。

在周平王谋取天下的时候,他还有一个最有力的后台----郑国,可谓他的贴身保镖。我们前文也说到过,郑伯以他的远见卓识早早的就准备好了后路,国家有难,郑伯也没闲着(一般认为骊山死于王难的那位并不是郑伯),郑伯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实力在河洛之间大肆兼并,而周平王为了得到郑伯的支持对郑伯的行为不仅予以了纵容,而且还予以了大力肯定:你郑伯占有哪儿我就封给你哪儿,你占不到的只要你想要,我也封给你。所以那郑伯和平王好的水乳交融,就差穿一条腿的裤子了,而且这种态势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平王的纵容、郑国的带头,开了诸侯之间兼并攻伐之先!国家的风气坏了!

周平王虽然搞定了携王,但宗周也都让他分封出去了(其间秦国和晋国迫于道义和舆论曾象征性的归还给平王一部分岐、丰和宗周之地,但平王很理智,只是象征性的过了一下手就又原封不动的分封回给秦、晋了。),老家是回不去了,但也不能总呆在申国吧,那也不是个事儿啊!于是平王只能选定东都洛邑,也只有洛邑可去了!而此时的申侯当然早已不具备控制周平王的能力了,只能看其所为。

史载周平王东迁成周、定鼎郏鄏,将镐京、岐、丰旧地完全放弃,丰、镐的人民和官员都不愿意随平王东迁,当时唯有“七姓从王”,也就是仅有七名大夫带领着家人随平王东迁,只有晋、郑护送着他,可见平王实际上还是不得人心啊。

申侯估计很憋屈,大概也没跟着,在家哼哼呢。

就这样,开始了‘东周’。

三百年的赫赫宗周,连同十五代先王的棺椁坟茔就这样一同被周平王出卖了,而且是先卖予羌、戎联军,后卖于秦、晋列强,连着卖了两次。东周王朝就是凭借着此种出卖祖宗坟茔的无耻行为建立起来的,叫天下正义之士如何肯服?所以东迁之后平王于诸侯之中难有威望,也唯有“晋、郑是依”。自此更是政令不通,周朝天下分崩离析,这才有了500年的‘春秋’横空出世、‘战国’戈马杀伐。

以上大概也就是周朝东迁后政令遽然解体、王室骤然衰落、诸侯敢于公然蔑视朝廷尊严、视其如无物的真正原因吧,若不是后来齐桓公等“尊王攘夷”了几回,恐怕周朝早就正式解体了。而若干年后周平王死了,以礼仪著称的鲁国竟然都没有一丝的吊问和奔丧,更足以说明了一些问题。

骊山事件后,申国和犬戎虽得意于一时,但皆好景不长,犬戎在被秦国不懈的炮击中彻底被KO出局,秦国从而做大崛起,百年后将主导天下大势;申国在春秋初年即被楚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国霸业之崛起 最新章节第三十二章【翻来覆去】,网址:https://www.dushuwo.net/64/640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