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崛起的诸侯】(1/2)

作品:《帝国霸业之崛起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东周面临这种局势,想要发展就要继续求变,但东周诸王却无一人革新。

所以说,东周只是靠着天下共主的名义苟延残喘÷面用实例证实一下东周的弱平王东迁至洛邑后,诸侯按照侍候天下共主的精神,拍马送礼,皆大欢喜。

但是,楚国没有一点表示〗王不高兴,准备教训下楚国『臣就劝了:楚国都是蛮夷(蛮荆就在化外),也就被你爷爷(宣王)打败,这才每年进贡点草(菁茅,两种草名),意思一下≯们现在刚刚迁都,百废待兴,就先不征讨他们了『臣这是说话委婉,暗含的意思就是:咱们就这么点家当,别打了,再折腾进去,就麻烦了。

群臣又是哄,又是劝,平王这才决定不打了。否则,以宜臼打褒姒的气势,以申家斗争的精神,肯定会来个以卵击石。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东周很弱,但诸侯出于政治的需要,还是按照礼节来对待这个天下共主。

而楚国这个在周朝时代(包括西周与东周)的另类,却不愿意再给东周一点面子。

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恶化,诸侯也不再给“天下共主”面子,所以,周平王想分织公的权力,织公就敢进行周郑交质≤桓王想征伐织公,织公就敢两军对垒,射他一箭。

再后来,楚国熊通称王,东周的政治影响力基本结束。东周只事一个天下共主的空壳子☆侯想用,拿来就用。不想用,就踢在一边⌒时候,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周天子中出现几代英明君主,凭借着天下共主的名义,能否做到复兴?

思考了很久,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诸侯的才能都很强大≤朝采取了诸侯分封制,周朝有一百多个诸侯国,也就是一百多股政治力量。到了东周,周天子失去权柄,天下大乱。各诸侯国都是在阴谋诡计中生存,稍微弱一点的就被吞并≮这种情况下,各诸侯国的君臣都历练出了一身本事。

即便周王再英明,也不可能出现质的差距。第二,人才问题难以解决″邑占地六百里,人才凋零,而东周时期尚无儒家的“忠君”思想,所以,各诸侯国人才只会效忠于本国的君主,或者效忠于更强大国家的君主,实现自我价值,不可能投向虚弱的周王,帮助“中央政权”复兴。第三,洛邑的地利问题。

洛邑“易攻难守”,不是用武之地,也根本不可能抵御住强敌入侵$果周天子表现得过于英明,反而容易引起诸侯的警惕,加速东周的灭亡。

没有人才,没有军事支持,东周很难实现复兴。当然了,如果周天子里出现毛泽东这类的伟人,先整出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再整出个“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那答案就说不准了。

但是,毛泽东这类雄才毕竟几百年才出一个〗王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东周先天不足,已经失去了节制天下的能力≤天子从裁判员的宝座跌落,悲惨的是连运动员都做不成,只能作观众,看着天下群雄并起』个璀璨的时代正在开始♀个时代,充满了智慧、阴谋,也充满了正义、无私;这个时代,有了连横合纵,也有了百家争鸣;这个时代,有了《离骚》《九歌》,也有了《孙子兵法》;这个时代,有了要离攫,也有管仲乐毅…这是一个黄金时代,一个乱世,却令人充满神往。

乱世凯歌,江山多娇,一时多少豪杰!在开笔写东周乱世英豪前,先申明写作的几个观点:

人物从简≡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为主线,推动情节发展,说明问题$在主线之外,还有较为感人、或者启发性的人物事件,会单独拿出篇幅来说明ˇ求言简意赅,不拖沓冗长。否则,一个人、一件事的写起,即便千万字,那也是刚刚够打底。

适当评论》学家很严谨,时间、地点、人物等无一不全。笔者不是史学家,只是来讲述大略,能够让人心有共鸣,能够让人有所领悟即可※以,笔者会适当评论,论述个人感悟。

织公的诡异家庭

织公有个好父亲咒公雄韬伟略,文治武功。解放商奴,繁荣了郑国经济,取得了商人的支持。开疆扩土,吞并了虢、郐两国,扩张了十个城池。

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建关制邑,加固了郑国国防≤之,咒公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令人羡慕且嫉妒的一生′公在位二十七年,给儿子织公留下了一个好底子。此类记载,史料中比比皆是∫却想重点说一下咒公的性格:贪婪,狡诈且隐忍。

当初,郑伯友因保护幽王被杀,申侯向四国求救,咒公第一个带兵来到镐京的。当咒公到达镐京时,其他三个诸侯国没有来到,咒公便决定攻打镐京。

咒公的弟弟公子成就劝谏:军士兼程而进,疲劳未息,应该坚守待援,不能进攻。但是,咒公却以为戎主水平稀松,一定能打赢,所以坚持要打☆后,咒公攻城,结果大败,却被水平稀松的戎主的手下追出三十里≡咒公一生战功而言,咒公绝非不懂兵法的莽撞之徒。

如是莽撞之徒,不可能吞并两国,扩地十城∫相信,在决定攻打镐京城的那一刻,咒公的眼睛必定散发着贪婪的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国霸业之崛起 最新章节第七章【崛起的诸侯】,网址:https://www.dushuwo.net/64/64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