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赵氏传说】(1/2)

作品:《帝国霸业之崛起

赵庄姬、晋景公、栾书、卻克来自不同的利益集团,但却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鬼鬼祟祟地走在了一起。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前583年的六月,“晋讨赵同、赵括”,这里的“晋”,实际上指的是晋景公和栾书卻克们的联合势力。

赵盾死后,赵家在军界的影响日渐式微,手上基本无兵,这也是栾书们敢于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关键。虽然《左传》并没有交待这场废赵行动的具体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反赵派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赵同、赵括两支赵氏主脉被屠杀殆尽,一个活口也没有留下,二赵在被杀之前,一定后悔当初把三弟赵婴齐驱逐出境的决定。赵婴齐虽然被轰出了晋国,但祸兮福所倚,赵婴齐侥幸逃过了这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但赵氏所有的田产都被晋景公赏给了大卿们。

前执政赵盾共有四个儿子,赵同、赵括满门被灭,赵婴齐逃往齐国,还有一支就是赵朔家族。赵朔做为晋国的顶级大卿,家中亲眷少说也有百余口,《左传》没有说赵朔家眷是否在这场灾难中被杀,但从赵庄姬带着年幼的赵武逃进宫中避难来看,赵朔家族也没有避免被屠杀的噩运。

赵庄姬对赵同、赵括有仇,晋景公等人屠灭二赵,赵庄姬应该是同意的。只是这个女人心肠再恶毒,也不会同意屠灭赵朔一系,毕竟这是她的宝贝儿子赵武的根脉所在。

只有一种可能,栾书们为了彻底消灭赵氏家族的在晋国的势力,应该是表面答应了赵庄姬保全赵朔一脉的请求,但却在实际行动中将赵朔一系连同赵同、赵括家族一起踢下地狱。

当初威风无限的晋国赵氏家族,现在只剩下赵武这孤零零的一根苗了,万一赵武再出现意外,赵氏就彻底烟消云散了。对于如何处理赵武,史无明载,想必晋景公和栾书、卻克等人也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从人性角度看,栾书和卻克是希望杀掉小赵武的,天知道赵武长大后会不会向自己寻仇报复,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但对于晋景公来说,赵武是他的亲外甥,拐弯抹角带着血缘关系,赵庄姬岂能答应自己唯一的儿子被做掉?

另外还有一点,做为国君的晋景公,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朝中一臣独大的局面,他除赵氏是如此,他防备栾、卻也是如此。晋景公和赵氏素无太深的仇怨,而诛杀赵朔满门,很可能是栾书背着晋景公下的手。留下赵氏的根基,将来可以和栾、卻等大卿形成鼎足之势,什么样的权力才是最安全的,答案只有一个:平衡的权力才是最安全的。

出于这种考虑,在大夫韩厥的极力保全下,晋景公决定还赵氏一个公道,“立(赵)武,而返其田。”

赵武被“立”,有两种解释,一是赵武被立为赵朔一支的宗主,奉其父赵朔之后,二是赵武被立为赵氏的宗主,奉其曾祖赵衰之后。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应该是前者,晋景公只是为赵朔平反,不涉及赵同、赵括、赵婴齐。因为晋景公返还给赵武的田产只是原来挂在赵朔名下的产业,“其田”中的其字,只能是赵朔的田产,赵同三兄弟的田产不可能之前属于赵朔一系。

时年七岁的赵武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场血腥的家族屠杀,但自小就在权力场上打滚,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宫廷幕影之下的窃窃私语,灯火照耀下一张张扭曲变形的面孔,这一切都对赵武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赵氏蒙难的三十六年后,即公元前548年,时年四十四岁的赵武正式出任晋国执政。赵武做晋国执政的时间并不大,前后只有八年,于公元前541年去世。

在这七年时间里,赵武并没有来得及做太多的事情,历史之所以牢牢记住赵武,是因为两件事情,一是司马迁连篇累牍渲染的所谓赵氏孤儿,二是发生于公元前546年的春秋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际大会——弭兵之会。

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史书是记载发生过事情的文字载体。历史的真相如何,不能不能依靠史书,但也不能绝对相信史书。史书毕竟是由人来书写,人就必须受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可能记载对本朝不利的史实,董狐并非人人能做的。

即使人人做了董狐,帝王照样可以毁书。比如沈约在齐朝写宋书,因为要写袁粲传记,而袁粲又与齐朝开国的萧道成有直接冲突,沈约必须向齐武帝萧赜提出请求,得到同意后才写立传,由此可见写史之难。当然,太史公浓墨重彩的描写赵氏孤儿,并非受到什么政治原因的影响,而可能是采集的资料出处有异,更多的可能是战国以来的传说。?

冯道确实是五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对他的两极化评价,以及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从政经历,都让冯道背负着太多本不属于他的支持与反对。现在从旧史书中所看到的冯道,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冯道,而是被道德武器杀死的冯道尸体,历经千年暴晒,已经严重变形发臭。

冯道最受后人诟病的地方是冯道的“不忠”,一身出仕五朝,骑墙观风,迎来送往,喜新厌旧。《旧五代史》对冯道的评价非常具有代表性,“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在这些靠“忠孝”混饭吃的士大夫看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国霸业之崛起 最新章节第八十章【赵氏传说】,网址:https://www.dushuwo.net/64/6406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