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代女皇(1/3)

作品:《唐朝那些事儿

年轻时狄仁杰就显示出了很高的情商。他很孝顺,有一次去并州当官,登上太行山,看到南边有一朵白云,于是潸然泪下:“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我的尊亲就住在这朵白云下面啊!于是悲泣,站了许久,一直等云朵远去才重新上路。

这种大孝子在唐代很受人器重的。古人认为人生舞台无非是家庭、朝廷,对家庭要讲究孝,对朝廷要讲究忠,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云。以后人们教育孩子,就经常讲狄仁杰这个故事,叫做“白云望亲”。

不仅对自己的长辈孝顺,对别的老人他也孝顺,这就是儒家常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待别的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那时候也没“碰瓷”这一,所以看到别人家的老人倒地还是有人敢扶的。

事都有,死人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当时唐朝政府专门有规定,什么级别的使臣出使国外死了享受什么级别的抚恤,可见这差事实在不好干。所以碰到出国这种事,常有人推诿,但是狄仁杰仗义,他对同事:“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你家老母有病,怎么能让她对万里之外的儿子怀有忧愁!因此狄仁杰提出代替郑崇质出使,郑崇质的感动可想而知。

而且受到感动的还不止他一个。当时狄仁杰的上司蔺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闹矛盾,听此事后主动对李孝廉:“吾等岂独无愧耶?”我们两个听这事难道不羞愧吗?于是两人竟然由此和好了。这就叫榜样的力量。一个单位团结一致很困难。因此要立榜样树典型。

狄仁杰到哪里任职,都能为民做主。走的时候老百姓都感恩戴德,给他建立德政碑甚至生祠。

狄仁杰一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行为都以大局为重。有一次武则天曾经在他面前回忆往事,:“以前曾有人诬告过你,你想知道他的名字吗?”。

狄仁杰的回答是:“他告我,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碍大局。您告诉我他的姓名。则不利于同僚的友爱团结。请求您还是别了。”武则天听了后大为感叹。

正因为一身正气,所以历代对狄仁杰评价极高。刚才了,同样一件事——比如奉劝武则天立李家人为太子,不立武家人为太子——有的人被历代历史学家们批评是借机给自己谋求长远利益,而狄仁杰,则被认为是为苍生社稷谋福利。这就是行为端正带来的善果。

才能非凡狄仁杰有优良的气质和才干。史书上狄仁杰“倜傥不羁”,也就是他是个气质洒脱的人,。潇洒之余,狄仁杰的性格也很沉稳。从就这样。时候有一天,狄家发生了一起杀人案,一个门人被杀了,县吏跑来破案。全家人都接受询问去了,唯独的狄仁杰坐在书房读书。

县吏见状很生气:“孩子,你为什么不动弹?”狄仁杰回答:“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书本之中。我正想和圣贤对话,这还忙不完呢,我哪里有空跟你们这些俗人话!搁着一般的孩子,看热闹还来不及呢,哪能坐得住。

县吏相当于警察,警察来质问,他还如此对答如流,一点也不怵,很酷。这就是狄仁杰的性格——有主见,沉稳,同时又执拗。狄仁杰有很好的教育背景,而且写得一笔好字。

武则天曾当众夸奖狄仁杰“能书”,字写得好,要知道武则天有很高的化修养,她可不会随便夸赞谁。还有史料狄仁杰很善于医道,会针灸,而且水平很高。唐高宗显庆年间狄仁杰去赶考,在华山脚下看到一大堆人围在一处,个个伸长脖子观望,人群中间坐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鼻子上长了一个大瘤子,瘤子很大,坠在脸上,把眼睛扯得都翻白了。孩子的家人坐在旁边,万分焦急,背后有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能疗此儿,酬绢千匹”。看得出来这家没少求医问药,但是都没奏效,所以到官道上来悬赏求治。

狄仁杰上前自告奋勇:“我能治疗!”孩子父母赶紧请他施术,史籍上他在孩子脑后扎针,然后一拔,瘤子应手而落,孩子得救了。

这有点神,肯定是传者的夸张,这哪里是针灸啊,明明是激光刀嘛。不过不能因为这件事就轻易否认故事本身,因为古人的传里,神医的医术总是被夸大,得神乎其神。他们认为神医肯定有天赋异禀,跟凡人不一样,所以你去看扁鹊、华佗的正传,里面有不少夸张的地方,但是你不能就此扁鹊、华佗完全是假的。

估计这个书生治病还是靠手术加药物的方式。这个故事的重点在后面,狄仁杰治好了孩子的病,孩子父母赶紧把一车的绢拉过来要送给他。一千匹绢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折合人民币计算怎么都在200万以上,这个巨型红包被狄大夫毅然拒绝了。他:“我给你家孩子治病是看他可怜,你的钱我不能要,我非‘鬻技者’也。”

狄仁杰非常善于断案。上元二年(65),他被召入长安,当了大理寺丞,不久就创造了一个纪录,一年断案1800起。这个数字很惊人的,这意味着一年不休息的话,平均每天要断案49起。

那是审理卷宗,不是看,我敢担保多数读者看的速度都没这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朝那些事儿 最新章节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代女皇,网址:https://www.dushuwo.net/8/878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