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彻夜未眠(1/2)
作品:《不战而胜》如果能承担刊物的全国物流,说好听是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一面就是对他们的控制力会加强,他们一旦享受这种服务,对自己的依赖性就会加强了。
这对下一步计划应该是有好处的。
而且如果形成了一个全国的络,也许还能为书报亭衍生其它的业务。
就撇开这些不谈,单独这个业务也是挺不错的生意。
投资也是可大可小,自己卖车可以,也可以找个人自带车加盟,各自分成,这样投资会小许多。
各地的成员分公司只要承接业务,总公司负络,再与各个城市的快件公司对口,就形成了一个门对门的货运公司。
以前做投影的时候,总是要到快运公司去提货,他们市内运送能力有限,公司业务等不及,当时就在想如果城际与市内快递接起来多好。
这种需求应该还是不小的,所以他们才会忙不过来。
不收经济周期的影响;不直接受上家资源控制;不用利用个人能力去说服买家,减少对销售人员的依赖,这是常云涛心目中理想的商业模式,觉得这种生意稳定、长远。
如果不陷于直接的价格竞争,市场偏好不会变化太快就更好了。
运输业或者时髦点说是物流业,看上去粗糙、简单、传统,但简单的生意往往就是最好的生意。
这也就络游戏转身看上了书报亭的生意,还收购了快递公司。
总觉得这种生意简单、可靠,不依赖于个人能力,而且量巨大,不仅企业能赚钱,还能为社会解决大批就业问题。
如果书报络有五万人,不是至少解决了10万人的工作?
如果这些人平均年收入是5万,那么扣除管理成本,公司赚3万也是可行的吧,那一年就是收入30个亿!
这就叫规模产生效益。
常云涛笑着对杨天说:“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进入这个行业也是不错的。”
杨天没有说话。
与杨天的几句简单的谈话,不知怎么就牵动了常云涛的神经。
他开始思考到底要找什么样的行业去做。
书报亭按照目前的这种模式发展,自己无需追加多少投资,至少目前是如此。
红酒一直在产生现金流,而且真的是现金,支撑本身的发展是足够的,如果需要随时还可以调个一千万出来。
游戏当然更无须自己投入,如果不是有了新的目标,常云涛说不准会挖空心思套现出来呢。
而房地产这块现金多的吓人,一部分提出来,准备注入新的项目,但一时半会不会投太多,常云涛是要做精品的,高利润、慢发展,是他追求的企业发展格调。
如果新楼盘再有商用面积,就准备长期持有了,这也是杨立新前一段时间自己搞二手楼盘得到的启示。
其余的款还在售楼代理那里,常云涛急着找方式把这些资金转移,如果一下子全部进入公司账面,税收不得了。
慢慢的,他把目光投向了医疗、医药行业。
这个行业规模是足够大的,而且也不受经济形势变化影响,与吃穿都属于永不衰落的生活必须,但又不像餐饮、服装行业那么市场多变,竞争残酷。
目前的国内的医药公司普遍规模一般,虽然有些医药企业或者医药集团成功上市,市值也可达几十亿、上百亿,但与国外医药公司还是没法比。
尤其是上市的公司多数属于国营单位,而中国有中国的独特的股市特性,股票价格与市值并不能反映企业的价值与盈利能力,这些公司或者没有意识或者没有实力去搞产品研发,能够做好产品品牌推广的也是寥寥无几,在各方面都与国外公司无法抗衡。
还有许多单体的小药厂,包括上市公司也有不少是有下面一堆小厂在那里充数。
如果能把这些整合起来,将各种独立的产品整合在一个品牌下,集中力量投入研发,统一进行品牌推广,应该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
问题就在于,从那个地方入手?
自己对医药行业了解不多,也不太可能自己就开药厂,收购的话,目标是什么?什么代价可以承受?又如何整合品牌?
摆在眼前的问题很多很棘手,不过常云涛既然对这个行业有了浓厚的兴趣,不愁找不到引路人。
前几年为了钱爽的事请出版署的田小苗吃饭,当时厉军请了几个朋友,有一个是卫生部的叫沈黎明,因为后来又遇见过,所以还有印象,只是不太清楚现在什么职务。
还有一个是什么医院的,具体名字就记不清了。
开始想把这几个人请到上海来,在会所以厉军的名义招待一下,后来想想好像太张扬了,现在是去请教别人又不是要唬住别人,常云涛决定还是让厉军在北京张罗,自己一个人去北京。
这就是是厉军组织的一次普通聚会,常云涛正好路过而已。
大家都说一些轻松的话题,有些人见过常云涛,顺口问了问近况,常云涛也只是说自己在搞书报亭的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战而胜 最新章节第一百四十四章 彻夜未眠,网址:https://www.dushuwo.net/289/289529/144.html